陈道明六十前行中国感动十大人物中的从容者
文/陈道明 ——六十前行,中国感动十大人物中的从容者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不像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个就跟着急功近利了。其实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因此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而人们的心则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的物品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心脾肺;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上下游刍于四方之间。”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每一步皆需平衡。在追求高效益的人们周围,我们该如何找到真正的心灵宁静?
我的生活充满了一些独特的情趣,比如弹钢琴。我从小就爱弹钢琴,每次回到家都会花几小时练习。这份沉浸于音乐中的宁静,是一种超脱尘世烦恼的手段。而画画也是如此,没有门派,只是随意挥洒墨水,让思绪自由飞翔。在画布上的每一次划痕,都是一次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
棋类游戏同样让我找到了片刻安宁,无论是我与自己下棋,也好象是在探索宇宙间最深奥的问题。一切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都不再重要,只剩下纯粹的心跳与思考。当你沉浸其中,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已经足够精彩,即使它看似平凡而微不足道。
当然,还有一些日常的小确幸,如给我女儿制作衣物,为妻子缝制皮质包包等,这些活动让我感到非常愉快,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而温馨。在这样的小事情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快乐,也成为了自己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最后,我一直渴望写作,但始终未能付诸实践。我喜欢鲁迅先生那种文字简洁而又蕴含深意,他那些杂文作品是我最大的启发来源。但直到今天,我还未能勇敢地开始尝试写作。这一切,或许只是因为害怕被现实所束缚,对未来抱持某种期待,或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放弃过某些梦想。
然而,当今社会似乎总是在催促我们不断努力向前,从不停歇地追求更高更快,更猛烈,更激烈。但对于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读书练字弹琴下棋——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把它们视作浪费时间?或者,我们应该珍惜这些闲暇时光,因为它们才是真正构建个人身份和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有人问起我的秘密,那么答案将是:保持一种内心自由,与世独立,同时又能够融入这个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这,就是我面对岁月渐逝时选择的一种态度——一种既坚韧又温柔,以往所谓有用的东西虽然重要,但更多的是通过那些看似毫無意义的事物来寻觅生命真谛,而这种寻觅本身,便成了我们活下去最宝贵的人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