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天才少年陈道明60岁前夕之无用方得从容
文/陈道明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出自中国十大天才少年之一,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不像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个就跟着急功近利了。
其实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所以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而人们的心变得越来越浮躁。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心脾肠;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把慰你哀伤……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他行于有为之政。”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的物品,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无用的物品所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到钟爱只要家中,我每天要弹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我有一台珍藏版电子钢琴,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在外拍戏间隙就会使用它代替钢琴,有时碰巧剧组设备齐全,也会弹弹手风琴吹吹萨克斯。
进入中年后迷上了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磨好墨汁铺好宣纸,然后打开地图回想多年拍戏经过的地方挥笔泼墨画山水。画好了贴在书房墙上,一遍遍观赏对比直到觉得可圈可点,这幅方才作罢又有人书画分家之后,我也迷上了书法慢慢练习最喜欢抄写《道德经》等古籍。一边抄写一边默读入脑入心很有趣。
棋艺也是我的兴趣,从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军棋跳棋斗兽飞行五子华容道……算得上不会吧。不过只喜欢与自己下棋,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借此思考世间深广思虑浅狭。在游戏中寻找真谛,在其中养育生命,用胜负皆忘,让内心平静而快乐久享安康。如果谈论养生的秘密,那就是通过保持纯净的心灵丰富精神世界实现永恒青春——这是我随着岁月而显得更加年轻不可知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