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60岁前夕从容自若的无用之境
陈道明60岁前夕:从容自若的无用之境
文/陈道明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
然而,这世界上的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心脾肠;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的东西,不如静下心来,对待那些看似无用的活动——弹钢琴、画画、书法、棋艺,以及简单的手工活——而保持敬畏与热爱。
这些活动,或许只是表面上的消遣,但它们深层次地丰富着我的内心世界,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更好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社会,我们常常被告知只有有用的才值得去做。但是我认为,在这忙碌的人类生活中,无用的行为往往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宁静,从而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烦恼的大智慧。
比如,每当我弹起钢琴,那些旋律仿佛能穿透时间空间,将我带回到那个纯真的时代。那份沉浸于音乐中的自由,是别样的享受。而且,即使是在繁忙的一日结束之后,当所有琐碎的事务都尘埃落定,我仍然会找到时间坐下来写作。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也是一种回归自我的途径。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让我能够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与亲朋好友共度美好的时光。我曾尝试过各种手工制作,从糖果到衣服,从皮包到布料,每一次创造过程,都让我感到既满足又快乐。这不是为了展示给我自己,而是因为它们成为了连接过去和现在之间桥梁,使得我们的记忆变得更加鲜活。
通过这些活动,我学会了如何平衡工作与休闲,同时维持着内心世界的一致性。我知道,在这个充满竞争激烈的地方,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不容易。但最终,它们帮助我发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满足,即便是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也依然可以保持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所以,我坚信,无论你走向何方,只要你愿意停下来欣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他们其实隐藏着生命本身最宝贵的一面——宁静与欢愉。当你把握住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担忧有什么事情是不够有用的,因为每个瞬间都是独特且不可复制的。你将懂得如何从容应对一切挑战,而这,就是生命最真实、最宝贵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