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前行陈道明的无用之年方得从容人生励志视频
文/陈道明 —— 人生励志视频
一晃,六十前行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
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所以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不像现在的人们接受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对于许多事情变得越来越浮躁。其实不仅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一种“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因此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而人们的心则随着变得更加浮躁。
但这世界上的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的物品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心脾肺;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其中前者是基础,而后者是升华。而与其一味追求有用的物品,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无用的生活,让自己享受到静谧与美好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宁静。
我的钢琴弹得非常好,每次回到家,都会花两三个小时弹奏。我有一台珍藏版电子钢琴,无论去哪里都会带着,在外拍戏间隙就会使用它代替钢琴,有时碰巧剧组有设备,也会弹手风琴或吹萨克斯乐。在钢琴面前,我找到了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它是我排解内心压力的最佳方式。
进入中年之后,我迷上了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我喜欢回忆拍戏期间所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完成后的作品,我会贴在书房墙上反复欣赏直至满意。这让我发现书法同样精妙,便开始迷恋其中,用毛笔抄写古籍,如《道德经》,一边抄写,一边默读,这让我感到极大的满足。
棋艺也是我的爱好,从围棋到国际象棋,再到军棋等各种游戏,都能玩得游刃有余。不过,只喜欢一个人下棋,与自己较量,让自己的思维深化,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就意义。这让我理解到了:即使是在游戏中,我们也能学习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即使是在胜负之间,也要找到真正重要的事物——内心的声音。
偶尔,还会尝试一些手工活动,比如糖雕、面具制作或裁缝工作,这些活动让我能够放松,同时也是一种形式上的艺术创作。在女儿留学海外的时候,如果想到她,就会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礼物,比如糖雕或者穿针引线的手工衣裳,以此缓解思念之苦,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宽慰。
最终,最大的梦想还是想要成为一名杂文作者。在现今众多作家的作品中,我最欣赏鲁迅先生,他那犀利而深刻的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激励着我,即使忙碌又紧张,也总能找到时间去探索更多新鲜事物。当工作以外的事情减少时,我通常选择阅读书籍练习书法弹奏音乐以及下棋这些简单而纯粹的事情来充实自己。此外,为妻子制作皮质包包也是我的乐趣之一,我们一起坐在窗边,她织花草图案,而我裁剪皮革,这份共同创造出的温馨瞬间,是难忘的人际交流过程。
这些虽然被称作是不务正业,但它们却是我保持自我的方式,无需参与繁忙、高效率的社交活动。通过这些简单却丰富的事项,我能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并且享受这个世界提供给我们的每一个瞬间。如果问养生的秘密,那就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使得岁月悠长仍然保持青春光彩,这便是我走向60岁前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