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启航人生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感的你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为沉重的挑战莫过于缺乏危机感的自我。曹建明,一个曾经在小学四年级时就遭遇“文化大革命”的幸存者,他的故事便是这样一个警钟。
从小煤渣、炉火到面团和馅料,曹建明在饮食店的日子里体会到了无尽的劳累与痛苦,一度连续两次胃出血,但他并没有放弃。相反,这段艰辛的人生经历成为了他内心永恒不灭的“强烈危机感”,这股力量驱使着他不断向前。
考入大学后,曹建明依然保持着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跑步,然后投身于紧张学习之中。这一刻,他已经将早起工作中的磨难视为幸福。在七年的寒窗之下,他不仅获得了六年的“上海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更是在1988年成为访问学者前往比利时根特大学深造。
正是在图书馆深处,与教授们讨论学术问题之间,曹建明展现出了他的勤奋与认真。导师赞扬道:“你是我接触到的所有中国人中最勤奋的一个。”这份刻苦精神让他得以参加国际会议,与世界各地知名学者的交流,为未来的法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内心的危机感,不仅能够激发惊人的勇气,也是心理上重要源泉之一,它迫使我们做出改变,进行冒险,或许在沉默中死亡,但也或许在沉默中爆发。而对于事关生存的问题,那种危机感则能唤醒人类最大的潜力,使其勇气增至无所畏惧的地步。
现代社会竞争愈发激烈,无论职业何种,每个人都会感到这种压力。然而,当我们假设自己没有这种危机感,却发现失去了事业和生活重量感,从而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敢开拓和冒险。这正如孟子的教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心理状态并不一定来自外部逆境,而是一种主观上的忧虑。当聪明的人士、企业家及政府部门善用逆境中的智慧,同时又能在顺境中保持忧患意识,他们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便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之道。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常常感觉到公司即将破产;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则认为自己每天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则提醒说,“你一打盹,对手机会就来了”。百度CEO李彦宏更是不断强调,如果停止工作30天,该公司就会完蛋。此外,有经验丰富的大企业家们如田溯宁也认为,只有忧虑者才能幸存。在他们眼里,没有适当程度的心理压力,就意味着缺乏动力去追求更高目标,他们知道这个后果,并且不断提醒自己以及周围的人:
黑夜与白天不可分割,没有黑夜就没有白天;风险伴随着机会,一旦错过机会,便可能错失一切。而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的话语特别突显了这一点:“21世纪,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因此,在职业规划上同样如此,没有对未来充满担忧,即使现在看似顺风顺水,也容易导致自满,让自己停滞不前。如果想要永远领先,在职场上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防御系统,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