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励志小故事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文/苏清涛
自大学毕业后,至今,参加工作已经超过4个年头了。每次回家,都会被一些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长辈问到“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如果回家时间是春节,这个问题则变成了“你去年一年挣了多少钱?”
这个问题,真的很不好回答。
2009年6月份到2010年6月份,是正式从事销售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我工作及生活状态最好、最亢奋的一年(后来,我跟朋友讲起那一年“尽管穷却很快乐”时说道:“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是上一份台资企业的工作让我太痛苦了,前后反差明显---我相信,如果你先去富士康这样的公司工作一年,然后再跳到其他公司,幸福指数肯定会提升许多;其二是2010年初开博写作让我尝到了点甜头,精神上的充实弥补了物质上的匮乏。”);但同时这又是收入最低的一年——那段时间,我的月收入一直在2000元以下,不过,我却一直没有发过“工资太低”的牢骚。事实上,可以说,那段最穷的日子里,我对工作是很满意的。唯一不的地方,就是当别人问到我“你一个月工资多少”时,我从来不敢说得太具体,只能含糊其辞、打马虎眼:当急功近利的同学问我“你一个月挣多少钱”时,我不敢回答,不仅仅是因为面子、可怜的自尊心,更是因为,我知道,一旦他们得知我工资太低,马上会建议我跳槽,而我对这种建议早已经厌烦了;当爸妈问到我“情况怎么样”时,我不敢如实相告,是因为,以我那点可怜的工资,说出来还不把爸妈愁死?他们肯定会感慨“这娃大学白上了”。
后来,由于脱贫了,对父母遮掩的事就不存在了。但即便如此,当老人向他询问的时候,他还是选择隐瞒真相。他告诉那个老人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每个人的境遇都各有千秋,而不是像电影和电视剧中所展示的一些高富帅或美女们,他们通常不会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交流,因为他们忙着处理更复杂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在扬州火车站候车室等车的时候,与老人聊天攀谈。我得知他手里并没有当天的车票,而是一张第二天的地铁票!——老人年龄在六十五岁左右,从河南安阳来的,他说之前被劳务输出公司骗到了扬州打工,但实际只给60元,并且食宿费用要自己出,这样计算下来,即使扣除所有费用,也只能剩下几百块。这让他觉得离开比较好,便辞职回到家乡结清了一切。而单位也给他结清了最后一次薪水,他带着行李到了火车站才发现买票困难和住宿难题,便只能将就在候车室过夜……于是便将自己的方便面饼干和水分了一半给予他的帮助。
然而,当这个幸运儿提起自己的经济状况时,却又开始担忧起来。他甚至开始怀疑是否该继续追求梦想,或许应该找一份稳定而且能够养家的工作。但是在听到你的故事之后,他变得更加坚定。在听闻你的努力以及你对未来积极态度之后,他决定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无论多么艰难也不放弃,因为正如你所说的那样,“只要脚踏实地,每一步都走过去,就一定能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