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激励人成功的例子刘同的迷茫与孤独成长为青春传奇
刘同的“青春”:也曾迷茫,也曾孤独
文/上官云、王鑫
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清新脱俗的笔触,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享有盛誉。继2013年推出《谁的青春不迷茫》畅销百万册之后,他今年发布了新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正式预售起,便于7小时内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成为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青春
对于很多人来说,“孤独”可能与刘同无缘:身高1.78米,外貌清秀,职业成功,是典型的“高帅富”。然而,就如同大多数80后的他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时期的困惑和工作选择时的心灵纠结。尽管表面上他装得潇洒,但内心深处总感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回忆高中时光,刘同提到,那是一段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小小岁月。在同学们穿着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服鞋玩耍的时候,他只能帮忙买水站在一旁。“那时候我想加入他们的话题,但没人理我,我很失落。”记得有一次为了交朋友,他甚至写下一张纸条给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一生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没有友情支持,在父亲身上也是如此。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对于这样的孩子毫无了解。而对于刘同而言,他是一个每晚8点半完成作业等待父亲回来聊天,然后看着电视直到半夜12点才熄灯睡觉的人。
有一次,当他在纸上写下命题:“17岁比我惨的是谁?”并列出了六个让自己感到悲伤的事项——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衣服;男女生都不把我当真实存在的人……最后他找到了这些困扰自己的根源,是因为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睬也不给我零花钱。他仿佛突然明白了生活的一切,这种感觉就像醍醐灌顶,让他看透了人的本质。
尝试改变
于是开始尝试改变,“我想体验一下成绩好是什么样的感觉。”
那时候已经是高三学生了,再次投身学习,从初中开始就从未学过数学的一个新篇章。他跟随老师复习,每当完成一个小节就会要求自己做完所有习题。一段时间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名列前三名。这份成就让他的语文及其他学科都得到显著提升,从原来的80分提高至137分,最低也不再低于120分。当老师告诉他“我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这份尊重让他的心情难以平静,“真的不想笑,我几乎要哭出来。”
通过这样的努力,他意识到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想要做成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调整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大学期间,每天都会写日志,每篇日志都探讨一个令自己头疼的问题。当所有问题都被记录下来,它们也会在日志里形成答案——遇到这些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每解决掉一个问题就是一年300多个问题,加起来四年就是1000多个问题。年轻人哪有那么多烦恼,只不过是亲情友情爱情未来,大概只有四五个方面的问题,每个类别可能只需要100个解答。“大学四年的时间,只要你把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你将发现很多以前遇到的困惑早已被你解决了一遍两遍。”
此后随着经验积累增长, 刘 同 才明白那些所谓孤独其实都是无形之中的忘我的成长,如今新书中的33则故事涵盖了包括感情在内的人生各个方面,不仅回忆起那个开学前夜一个人辗转反侧,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却在拿起行李箱转身瞬间泪崩,更诚挚地述说了职场上的坚持与妥协……
写作魅力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讲述的是33个人生的故事,这些故事覆盖了包括情感之旅在内的人生许多不同的阶段,不仅回忆起自己大学开学前夜一人辗转反侧,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却在拿起行李箱转身瞬间感情爆发,更诚意地述说了职场上的坚持又妥协……劉 同 說 自己寫書不是賣弄私密,而是在給讀者提供另外一种思考問題角度、“只負責剖析,不負責給予答案”。
為劉 同 而言,這樣寫作更多的是總結觀點,用來告訴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有些事情之前并不够明晰,但通過寫作達成自我對話後,可以讓自己慢慢找到一個解決出口:“最後的結論可能是‘對啊 我為什麼不這樣’”,當再面對相同的情況時,我會擁有一個處事準則,不會浪費更多時間。”
於是這種寫作方式對於劉 同 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他從事制作節目的早期經歷雖然與娛樂相關,但是偶爾也會覺得無聊,而寫書卻是一件非常舒爽的事情,只有每天寫點東西或者發布專欄文章才能知道過去的一年留下了一些什麼。他總結道:“製作電視節目是一種遺憾藝術,而撰寫則能夠留下許多珍貴的事物。”
選定書名過程亦颇费周折。“開始時他們為這本書設計200多個名字”,討論時間長達參與人員幾近崩溃。我們原本打算命名為‘一個人,你還好嗎?’之類。但正巧恰逢世界杯期間几乎每場比赛结束,都有人提及‘虽败犹荣’這四字,所以我們決定取名為《你的孤獨_,_虽然失败但仍然值得庆幸》”
劉 同 說,《你的孤獨_,_虽然失败但仍然值得庆幸》適合單獨閱讀,比如當個人想要跟自身對話或感到迷惘時。此刻一些句子能夠觸動讀者的共鳴,因為它們容易引發共鳴.”
平衡的心态
所以劉 同 在融入新的環境時,也經歷過長達十年的空窗期。在大學前的兩三年以及職場前的五年間,即使混迹群體,也難以真正融入其中。
“每個人都會經歷某種程度上的孤立。”劉 同 說。
他的應對方法是將精力投放進喜歡的事情中,比如工作與創作者生活。此二者能讓他迅速沉澈並恢復狀態。此外還會健身聽音樂或遊走街頭,即便是在出差旅行途中也不例外。
“我從30歲開始才逐漸掌控生活,並且獲得出去旅行”的機會.”
由於英文太差,因此劉 同 独自旅行次数并不频繁,而且往往只限於中国周边国家。因此,在处理完手头工作后,如果有机会前往某地待一晚再离开,便会尽量这样安排,以便能够像当地居民那样体验环境,使其更为充实。不过,由于语言障碍导致出的差次数较少,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利用业务出差变换为旅游活动来弥补这一不足。而这,就是 刘 的一种特别形式的心灵慰藉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