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中国十大天才少年中的迷茫与孤独青春记

  • 励志故事
  • 2025年02月28日
  • 刘同的“青春”:也曾迷茫,也曾孤独 在中国十大天才少年中,刘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清新的写作风格,在80后、90后读者中享有很高的人气。他通过书籍《谁的青春不迷茫》获得了百万销量,这使他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心目中的榜样。今年,他又推出了新作《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起预售,即在7小时内冲上了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且占据了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青春 对于很多人来说

刘同中国十大天才少年中的迷茫与孤独青春记

刘同的“青春”:也曾迷茫,也曾孤独

在中国十大天才少年中,刘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清新的写作风格,在80后、90后读者中享有很高的人气。他通过书籍《谁的青春不迷茫》获得了百万销量,这使他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心目中的榜样。今年,他又推出了新作《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起预售,即在7小时内冲上了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且占据了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青春

对于很多人来说,“孤独”这个词语与刘同无关,因为他似乎拥有了一切——身高1.78米,外表清秀,在光线传媒事业部担任副总裁职务。但实际上,就像许多80后的他一样,他也有过迷茫和彷徨的时候。即便在成功之路上,他也经常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高中时期的回忆让人感慨深沉。在那个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小学时代,男同学们穿着阿迪达斯和耐克,而他只能望眼欲穿。在篮球场上,他只是一个默默付出的助手,但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运动员。他甚至尝试通过写信向班上的体育委员表达友谊,但那份情意被扔进垃圾桶。

除了缺乏友情,刘同与父亲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当时,他是一个整晚盯着电视看,不仅如此,还能看到连电视节目都没有了还继续看着。而对父亲而言,那个孩子就是一个每天晚上8点半完成作业后就开始等待父亲回来聊天,然后再看电视到半夜12点的小孩。

有一次,刘同决定为自己的17岁编制一份命题:“谁比我更惨?”列出六个最惨的事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结论是因为成绩差,所以所有人都不理他,也没零花钱。这一刻仿佛看透了人的本质。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改变。他重新学习数学,从未学过的小节,每做完一个小节就要求自己把所有习题做完。一段时间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他取得了前三名。这次努力带给他的不是笑声,而是泪水,因为这意味着尊重:“我真的想哭,我要笑。”

这样的尝试改变让他明白,只有靠能力才能做成事情。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大一下学期,每天都会写日志,每一篇日志都是解决一个问题,当所有的问题都被记录下来,它们也会形成结论——以后遇到这些事情应该这样处理。每天解决问题,一年300多个问题,大四年就是1000多个问题。青年人的生活哪有什么复杂的问题,只不过亲情、友情、爱情、未来几个方面的大概100个问题。“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只要你投射到自己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你将发现很多问题已经被你两遍、三遍地解决。当面对生活中的困惑,你将能够迅速回答。”

随着阅历增加,刘同终于明白那些孤独感其实都是无形的忘我的成长。他解释说:“孤独感觉太棒,那不是失败,而是自己与自己对话最好的时光。”《你的孤独_,虽败犹荣》讲述33段故事,用来描述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的多种截面,不仅回忆起毕业前夜的情绪波动,更诚实地叙述了职场上的坚持与妥协…… 刘同说,这些并非卖弄隐私,而是一种思考角度给予读者“只负责剖析,不负责给予答案”。

写作,对于刘 同来说,是一种总结观点,将一些发展脉络可能之前并不够明晰的事情用文字进行探讨,让自己慢慢找到出口:“最后可能会得到‘为什么不会这样’作为结果,当再次面对相同的问题,我会有处事准则,不会浪费更多时间。”写作对于他的工作帮助巨大,有时候参与制作节目的娱乐项目也许有些无聊,但只有每天写东西或发专栏才能知道过去一年留下什么。他总结道:“制作电视是一门遗憾艺术,而写作则能留下珍贵东西。”

命名这本书的一过程充满挑战。“最初,我们设计200多个名字,最终讨论人员几乎崩溃。我想要命名为‘一个人,你还好吗?’类似的话题恰逢世界杯期间,他们提及‘虽败犹荣’四字,所以取名为《你的孤独_,虽败犹荣》。”这本书适合阅读的时候一个人静坐,可以跟自己对话,或是在迷惘或难以想清楚的时候阅读,因为它容易引起共鸣。

平和的心态

对于融入新环境初期几年的经历,比如大学前两年或者工作前的五年,都充满了排斥感,“那个时候不知道是否合群,也不知道哪个群体喜欢”。但现在,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种孤立化阶段。劉 同 的应对方式是投身于喜欢的事情,比如工作以及创作,这两项活动能够让他快速从混乱中冷静下来。此外,还有健身听歌旅行等活动,让他觉得生活充实。

“我30岁到33岁这三年才开始控制自己的生活,现在才有机会出去。” 刘 同略带遗憾地说。

由于英语水平不足,又不能独立旅行,所以通常选择将出差视为旅行,无论何处停留,都希望成为那里的一部分,与其他游客区分开来。

飞机上的旅程虽然短暂,却成了他的笔记本编辑或改稿最佳时机。在飞机上睡觉必备物品包括耳塞眼罩靠枕,以及水瓶,有时还带上音乐播放器。一旦飞行超过两个小时,便利用此机会进行修改或者撰稿。如果需要打印初始稿件供修改,则出版社提供厚厚的一册供携带至家中完成主要工作。不过,由于忙碌程度不断增长,对于专栏文章仍需定期撰写,不过出版频率不会加快。

“尽管忙碌但仍然乐此不疲地分隔工作与创作者角色”,这是劉 同 对待职业责任所展现出的专业态度。而关于如何准备迎接机会,他简单回答说 “只是不要跟众多普通人一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