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乡愁与贫瘠的土地友情链接检测的诗意回声
春寒料峭,连日阴雨的湿气仿佛能浸入骨髓,使得家乡的早春显得格外寒冷。每当这样的日子来临,我总是会给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准备一只铜脚炉或是一只布套包好的“汤婆子”,手中捧着,足下搁放,这种温暖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阳春般的惬意,那份暖意真是令人心头充满暖流。
在宝钗过生日时,她所收到的那些甜美之物和热闹戏文,无疑为贾母带来了无尽欢乐,而刘姥姥从大观园归来时,园中的姑娘们送她的各种礼物,如青纱、茧绸、御田粳米、果点心以及随身衣衫,更有百多两银子的赠品,那些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救急与助困。这就是那份真挚的情谊与温馨,让人感受到生活中最朴素却又最深刻的人情关怀。
"暖老温贫"这四个字,在我心里总是与炒米联系在一起,就像郑板桥曾经写道:“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在那个冰冷欲雪的夜晚,他望出窗外,想到家乡贫苦百姓的心声,便不觉心痛悲凉。隔了三百年的光阴,我们仍然能读懂他那种古道热肠和知己知彼的情谊,那种体恤在一碗炒米茶里,不仅能让身体感到温暖,还能让心灵得到慰藉。
记得有一次我们拍摄了一部关于郑板桥家的专题片《板桥家书》,再现了这一情景。当我看完样片后,我发现画面上端出的不是炒米,而是爆米花。我解释说那应该是铁锅里炒出来的,而不是现代的手摇爆米机爆出来的,但工作人员也为难,说民间只有过年时才用铁锅炒饭,不知道清代有没有爆米机。只能作罢,但想起仍有些遗憾。
小时候,我们还能吃上那种焦黄色的小块炸熟后的稀饭,每闻到锅巴香就忍不住咽水,一嚼就是一个脆响。那时候来的客人,也会舀半碗给我喝,与滚开的水混合,是一种快餐速食。而且不会像现在一样撒红糖,只用筷子扑拉几下,一仰脖喝干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剩下额头和鼻尖微微露出了细汗,全身都感到热乎乎,有种非常舒适和满足感。
至于泡煮鸡蛋加入 炒饭中的版本,则更是美味无比。在开水中打两个鸡蛋,当它们刚熟但蛋黄尚未凝固时立即取出,将半碗汤倒入其中,再撒一些红糖,就是既甜又香的一顿小宴。溏心蛋轻轻咬破,即如同海边日出的流质,又舍不得吃掉,要慢慢吮吸最后一点汤,然后再回味那股甘甜,这份享受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口,都难以忘怀。此等“暖老温贫”之举,让人铭记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