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以上社会交往的境界
"朋友是麻烦出来的",这句话在计划经济年代或许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在现代社会,结交朋友并非总是因为买房置业或购物票,更不用说电冰箱和电视机了。相反,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建立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脉网络。
当年,有些相声作品讽刺了不正之风,如高英培、范振钰的相声中那个“后门走得勤”的“万能胶”,还有“果头儿换料头儿、料头儿换肉头儿”的徐姐,这些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但那些时候,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成为了土壤,让人们以认识多少“垄断行业”的人为荣,这种功利性交友显而易见。
今天,虽然没有明显的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但某种程度上的功利性依然存在。有人死乞白赖要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层,以为加个微信就能加入其中。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想,一种攀附行为。
网上充斥着关于如何快速构建人脉圈子的付费课程,但我并不相信这些。我认为,只有你自己足够强大,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人脉,它们会主动来找你;如果你能力不足,就算费心建起了所谓的圈子,也不过是沙上建塔。
苏东坡的朋友遍天下,他能够找到与朋友共同点,同时忽略争议。这就是苏东坡交友境界:求同存异。他永远能够找到与朋友共鸣,而不是简单地攀附或者被动接受。
《世说新语》记载管宁割席绝交,是因为对方拾金视如瓦石,以及放下书看官员轿舆前呼后拥。管宁认为这是见利动心,不符合君子的行为。而华歆虽然后来成为栋梁之才,却始终保持清贫自持,对于富贵也是淡泊明志。在《三国志》中,还记载华歆拒金,他既清廉又给予宾客留面子。这也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也是交友的一种境界。
最后,我想提及富兰克林。当他想要成为国会议员时,他通过写信借阅一部书籍,与资深国会议员建立了联系,最终成为了好朋友。这一切都基于对阅读这一共同兴趣的热爱,这确实是一种美好的交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