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岁月里的贫瘠心灵描绘友情的风景
春寒料峭,连日阴雨,湿气浸骨的早春尤其冷。家乡的每个角落,都像是被霜冻了的心灵。曾经,每当这样的日子来临,我会给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送上一只铜脚炉,或是一只布套包好的“汤婆子”。手中捧着,那温暖就像阳春般地弥漫在我心头,是那份暖老温贫之情。
如果说宝钗过生日时,她所获得的甜美与热闹,也是为贾母带来了欢乐和温暖,那么刘姥姥从大观园回家的路上,姑娘们送她的那些青纱、茧绸、粳米、果点心,以及随身衣衫,还有一百多两银子,更是真正地帮助了她度过难关,这才是真正的暖老温贫。
这份暖老温贫,有时候体现在我们对迷途求助者的一声指引,对困境中的小贩的一次慷慨购买,对于辛勤工作却又疲惫不堪的人们的一丝安慰,无论是言语上的支持还是实际上的帮助,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情谊。
据说屠格涅夫遇到一个乞丐,而他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只好紧握对方的手,说出了真诚的话,那乞丐竟然因为这一点小小的情意而感动。这就是那份简单而纯真的“暖老温贫”,它能够触动人心,让人感受到了无私与善良。
提到“暖老温贫”,常常让我想起炒米这个简单而充满爱意的小吃。在郑板桥先生写下的家书中,他描述了一种天寒冰冻时,与亲戚朋友相聚,用炒米作为招待最能让人感到溫馨。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冬天,他望着窗外冰冷欲雪的景象,却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百姓深切关怀和悲悯之情,这份情感,就如同一碗热腾腾的炒米茶,不仅能驱散寒冷,还能填饱肚子,从此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起来。
在拍摄专题片《板桥家书》的时候,我们尝试再现那个场景,但结果发现端出的不是炒米,而是一盘爆米花。我解释道,那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并没有爆米机,他们用的是铁锅来炒制。但工作人员找不到铁锅,所以只能作罢。尽管如此,我仍旧觉得遗憾,因为那种用铁锅煮出的焦黄色饭条带有独特香味,一嚼即碎,真是令人垂涎三尺。而且,没有酱姜,它就显得少了一分光彩。但我们依旧享受着红糖撒进去后的甘甜口感,一碗完毕后,全身都是汗珠,最舒服不过了。
更值得称赞的是,当泡入溏心蛋时,其流质如海边日出一般,让人难以割舍。一碗泡好的炒米加上两颗溏心蛋,再撒一点红糖,便是一顿既美味又营养丰富的小宴。如果有人能够在这样的困苦环境里享受到这样奢侈的事物,那简直太幸福了。这正是我想要传达给大家的: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小事,如捧一碗炿热的汤,也许已经足够让那些躲避寒风的人感到欣喜若狂;何况还有那么多珍贵的事情等待我们去发现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