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简短正能量的名人事例反复启示我们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我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
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买一本来瞧瞧。这瞧瞧之后,更吃惊好哟!
这家伙,上承三省吾身的祖训,从未忘记修身养德,一直坚持自我批评,不像我和我所见的一些人,只在嘴上挂念而已。他有具体措施,将之落实在行动上。
道光二十二年,他三十一岁,从十月初一那天起,那灵魂深处爆发反思,对自己订下日课册,即《过隙影》(联想到“过电影”),天天写,每日一念一事,都写在上面,以便触目克治。不但写,而且做。一旦发现过恶,无论是身上的、心里的还是口头上的,都要记录下来,并且终身不间断。
《过隙影》必须用字字正楷,以示狠抓狠斗狠修养。不仅如此,还要以实际行动相佐。在攻下黄梅县时,他函告家人:“现在军中声名极好,我所过之处百姓爆竹焚香跪迎,有钱米猪羊来犒军者络绎不绝。”如果他热得发昏,那么太平天国就有希望。但他并未发烧,而是一直保持谨慎态度,“唯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
两月前奉旨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但他只愿意官职停步,不愿意虚名张扬,只求常守此道无咎,即是持身守家的最高准则。当战局扭转后,他还提醒四位老弟勿坐轿、唤人的取水添茶等事,要亲自插柴收粪学劳苦,也要习劳习苦使生活充实但又节俭,这样的君子才能受尊敬。
对比那些王侯,他们忙着建王府筑侯宅做礼拜坐江山,而洪秀全梦境中的神经突变宣布昨夜梦见天父怎么说的?东王杨秀清封禾乃师嫌九千岁少,还要洪秀全给万岁。而翼王石达开被迫逃亡,这种景象让他痛感他的方式实在可怕可恶!
这家伙,全心投入于国家与人民的事业,却始终警惕自己的家族可能因功高盖世而骄奢淫逸。他甚至严格限制家庭成员的行为,如非必要不得坐轿骑马,让他们体会到艰苦生活的重要性。如果家族后辈不能经历艰难困苦,就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这一点一直是他的忧虑和关注点。
对于九弟曾国荃,在战争舞台上的表现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建设和思想指导。他鼓励九弟不要轻视指挥官,更应该谦逊地接受批评和建议,同时提醒他盛名必将带来考验,要慎重其事。此外,他还强调内外兼顾,不仅要建立功绩,还要注意个人品质与财务管理的问题,使其能够保持谦卑与勤俭,为国家服务至为重要。
这些都是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以及如何在社会责任与个人品德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切,无疑是在不断地向我们展示这个时代伟大的智者——曾国藩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