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都无用聪明人只过1的生活
src=https://www.22147.com/lizhiyulu/无用,聪明人只过1%的生活 src=http://img.92demo.com/lzi3/d/file/2017092718/201709271807231612.jpg> 这两年,“极简”一词刷爆朋友圈。 但很多人误解了极简,以为极简就是扔东西。 其实,真正的极简,是明白我们身边99%的事情都没有意义,从而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1%的美好人事物上。 01 余秋雨上《开讲啦》时提到一件事: 有几年,他忙着寻访世界古文明遗址。 快走完的时候,一家传媒老总很感动, 对余秋雨说:“最后一站,我来陪你吧!” “好啊!”余秋雨答应了。 寻访古遗址,余秋雨相当于离开了社会, 又不能看电视,又无法看报纸, 他完全不知道这几年世界发生了什么, 于是对传媒老总说:“给我补补课吧。” 老总只花了不到十分钟, 就把这几年世界发生的事情讲完了。 余秋雨问:“就这一些?” 老总说:“就这一些。” 余秋雨问:“那中国呢?” 中国这几年发生的事,老总只讲了五分钟。 老总看着余秋雨失落的样子,说了一句: “秋雨,绝大部分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我就连再讲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 余秋雨听着这句话,心里暗自庆幸: “我这几年不管不顾,看来并没损失什么啊。专注于喜欢的事情,反倒收获了很多快乐。” 其实,真的就是如此: 我们身边看似每天都汹涌着各种人事物, 其实99%的信息都与我们无关, 99%的人物都与我们无关, 99%的事情都与我们无关。 但我们却把很多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这99%与我们无关的人事物上,而忽略了那1%我们最该认真对待的部分。 02 一位高中同学过得非常忙碌。 因为她非常喜欢关注别人。 文章出轨了,她要大骂一通。 宝强离婚了,她要痛骂一顿。 反正什么新闻,她都要插上一脚。 而且,她超喜欢跟风。 看到同事纹身了,她要跟着纹。 看到朋友买什么书了,她要跟着买。 连别人囤什么货,她也要凑热闹。 她说:“如果我不关心这些,会被人认为落伍。” 结果,她把生活过得一团糟。 另一位报社的同事却过得很“闲”。 当大家都在热议文章出轨时, 她正在厨房为老公做生日蛋糕。 当上百万人跑去微博骂马蓉时, 她正坐在窗下做手工。 翻看她微信,发现在任何话题面前, 她都没有发表过一句看法, 微信里,全是她爱做的事、要做的事、已做的事。 她说:“那些都是别人的生活,对与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她是单位里公认的最会生活的人。 有一次,我问她生活的秘诀。 她说:“很简单,不要过度关注别人。与其一有风吹草动就灵魂出窍,不如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去掉“过度关注别人”的虚耗时间, 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大幅度简化。 不要过度关注别人——这才是极简。 03 2015年,德国评选年度恶词, 排名第一的恶词竟然是——好人。 奇怪吧?其实不。 因为我们平时最常遇到的麻烦,往往都来自于好人。 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我是为你好”。 “你不要再跟那个人来往了,他那么讨厌。” “你不要穿这种衣服,难看死了。” “你应该看有深度的书,这些全是垃圾。” “离婚?为了小孩,你就再忍忍吧!” 当你张口解释时,他们立刻回复: “我是为你好,换做别人,我才懒得管他。” 如此好人,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或者,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好人。 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价值和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喜欢的东西,你也该喜欢。我讨厌的东西,你也应该讨厌。” 仿佛不到别人的生活里指手画脚、不去别人的世界里指点江山,我们的人生就不完整似的。 但其实:别人的生活,关你屁事。 你既耗费精力,还不讨好,何必。 连岳有句话说得好:对他人的私事不关心不介入,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 不要随意介入别人的生活——这才是极简。 04 咪蒙曾在《致贱人》里抱怨: “总有些人会利用你的专业来找你做各种事。 你不是学英语的吗?帮我翻译一篇论文呗。 你不是学中文吗?帮我写个讲话稿呗。 你不是学设计吗?帮我设计个LOGO呗。” 如果你拒绝,就会背上恶名。 “还是同学呢,这么点忙都不帮。” “这么点忙都不帮,你好意思吗?” 如果你怕背上恶名,不忍拒绝, 那恭喜你,从此你就“麻烦”缠身了。 我特别欣赏心理咨询师吴迪的做法。 他开咨询室时,立下了几条规矩: 如咨询预约收费,不是免费。 如咨询必须在咨询室,不能在咖啡馆餐厅。 ………… 经常有人对他说:“我请你吃饭,跟你谈谈我的感情问题。” 他立马回复:“我对吃饭没兴趣,想咨询请预约,每小时1000元。” 有人又说:“我是某某的朋友。” 他立马回复:“你是谁的朋友都一样。” 很多人觉得他冷酷, 但吴迪说:“你不能接受我的界线,疏远就疏远吧!” 结果,大多数人最后都理解了他的原则。 吴迪说:“建立好心理和行为边界,不要让别人随意介入你的生活。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便于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不让别人随意介入你的生活——这才是极简。 05 作家李尚龙写过一件趣事: 他一位朋友,在成名之前, 给一个很大的报社投过稿, 可每次投稿,都石沉大海。 一年后,他的书意外大卖, 那家报社的创办人竟亲自来找他约稿。 如今他们关系很好,因为一个需要卖书,一个需要好稿。 有人问:你为何和这家报社的关系那么好? 他说了一句话:等价的交换,才有了等价的友谊。 李尚龙自己也是如此,上大学时, 他酷爱社交,参加了三个社团, 只要有活动,就会去打个酱油。 看到谁,就逮住谁留存下电话。 可一遇到急事,他想找人帮忙时, 打遍了电话,也没人愿意慷概相助。 后来,他终于成为名人后, 遇到什么事打电话就应者云集了。 这时他才懂得:只有关系平等,才能互相帮助。自己不,认识再多的人也没有用。 很多人经营人脉时,习惯往外求: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 但到头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真正聪明的人,习惯向内求:放弃99%的无用社交,转而全力提升自己。 因为他们懂得:人脉不在别人的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自己变强大,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 放弃99%的无用社交——这才是极简。 06 我姨家的表妹,才25岁。 这段时间,她过得非常焦虑。 因为她两个同学都结婚了。 “我要赶在26岁之前嫁了,30岁之前生完二胎,然后相夫教子,这样才是女人的标配生活。” 她一脸认真,说得我都笑了。 这几年,“标配生活”好像很流行。 多少岁之前应该买房, 多少岁之前应该买车, 多少岁之前应该当上部门主管。 ………… 为了过上这样的标配生活, 很多中国人把生活过成了竞技场, 一旦规定时间完不成目标,就会深深焦虑。 学者萧功秦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时发现一个问题: “中国人喜欢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 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 在世俗生活享受方面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而欧美人,虽也有一些关心物质生活, 但更多的人一生都在追求活得有意思。 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物质享受方面相当随便, 有的人成了亿万富翁,但生活依然非常朴素。 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 物质生活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 他们只追求和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 过自己想要而不是别人羡慕的生活。” 很多欧美人过得比我们幸福,不是因为有钱, 而是他们从来不给自己设定“标配”, 也不去羡慕别人的“标配”, 更不会嘲讽别人的“非标配”, 他们只追求和专注于自己的“私人订制”。 苏东坡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超逸, 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返璞归真,让生命回归最舒适的状态。 什么是极简?就是回来做自己。 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回来做自己——这才是极简。 07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时。 他说他在反思一件事情: 一件事情,他做得欠妥,同事说他, 他点头如捣蒜:“是,是,是,下回注意。” 但一回家,他就向老婆抱怨。 老婆听后说:“你也有不对的地方……” 他立马就火了:“别人不理解我就算了,你怎么也不理解我。” 我总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给了最亲密的人——这就是朋友的反思。 其实,我们也常犯这样的傻——对陌生人太客气,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非洲草原,百万犀牛在迁移,景象壮观。 似乎他们是以集体为依托,一起生活的。 但其实,犀牛一生中, 整天呆在一起生活的,不过几头而已。 几百只大象结伴而行,仿佛是一家。 其实整天呆在一起的,不过五六只而已。 人呢,人要和多少人打交道呢?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无论你圈子多大,真正影响你、驱动你、左右你的,通常也就是身边那个人,甚至四五个人。 但我们却把大把时间花在了取悦那些无关紧要的人身上,而把坏脾气留给了我们最重要的人。 什么是极简?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专注于取悦我们最重要的人——这才是极简。 08 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可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99%的事情, 对于我们和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们应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倾注在1%的美好人事物上。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99%都是无用的,聪明人只过1%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