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励志事迹中的恐怖与辉煌

  • 励志名言
  • 2024年12月31日
  •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篇文章

曾国藩励志事迹中的恐怖与辉煌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篇文章,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

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买一本来瞧瞧。

瞧瞧之后,更吃惊。这家伙,上承三省吾身的祖训(我联想起“”时者“过电影”),下开自我批评的先河(如今,“过隙影”已变为日常生活),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早年被认为可怕,如今则显得温和),狠抓自己活思想(从未松懈),狠斗私字一闪念(自我批判不断)。他有具体措施、落实在行动上,不像我和我所见的一些人,只在嘴上挂念而已。

道光二十二年,他三十一岁,从十月初一那天起,就爆发了一种深层次的反思,在灵魂深处订立了一份日课册,即《过隙影》(如今人们更倾向于实践而非空谈)。写些什么?每日一念一事,都要写在册,以便触目克治。不但写,而且做。他把这件事当作一种严肃的个人责任,每一次犯错,都要认真记录,并且保证终身不间断地进行这种自省。

《过隙影》必须用正楷笔记,以示坚持和毅力。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去弥补自己的错误,比如十月初九日,那他刚开始写完第九天就猛然意识到过去与某人的恩怨已经好转,而不是因为别人的指点或外界压力,而是在那个夜晚亲自登门谢罪并长谈四天后,使对方恢复往昔欢笑状态,这难道不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吗?

对比那些只会口头表态却无实际行动的人,他简直是另一个世界。这老反,不,是壮反!他的行为充满了一种敬畏之心,一种对传统价值观保持尊重的情怀,以及对个人的严苛要求。他并非只停留在言辞之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他的品格和力量。

我们可以从他的信件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对于家庭成员尤其是弟弟们的关切,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于个人品质的追求。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比能够培养出一个真正懂得勤俭节约、明理守礼、勤劳勇敢的小伙子更重要的事。此外,他也极度警惕官僚化的心理,因为他知道官位虽然荣耀,但容易导致腐败。他始终提醒自己及家人,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被权势迷惑,也不要沉溺于享乐主义,这是一种超越时代背景、跨越历史时期的人生智慧。

这个时代,我们经历着各种考验,我们需要的是那种既能引领队伍前进,又能引导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是通过持续不断地面对自身弱点,与世间万物相抗衡而产生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抑然"精神,它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社会,从个体内心到集体心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熟虑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