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奋斗的双面镜像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篇文章,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
买一本来瞧瞧之后,更添惊讶。这家伙,上承三省吾身的祖训,不忘修身养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他不是只嘴上说说的自我批评者,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的实践者。
道光二十二年,他三十一岁,从十月初一那天起,便开始撰写《过隙影》,天天记录自己过恶之处,以作改过自新的材料。不但写,而且做。他并不仅仅为了发表而写,而是为了提醒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
他对待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对待国家和人民更是不遗余力。在咸丰四年十一月攻下黄梅县时,他函告家人:“现在但愿官阶不再进,一切虚名都不再张常葆此以无咎,即是持身守家之道。”
他的家族也是一位严明的人物管理者。他深知权势容易使人骄横,所以在外任职时,他总是在提醒他的弟弟们不要忘记勤俭和劳苦生活,不要让子孙后代养成骄奢淫逸的习惯。
他对待战争也是如此,在江西建昌行营时,他函促家中子侄读书种菜养鱼喂猪,并规定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这些都是他用实际行动传递给后人的价值观。
九弟曾国荃虽然也是湘军中的英雄,但他也受到了兄长严厉的批评和警示。当九弟在战场上表现出不满意的情绪时,被兄长责备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九弟随从气焰嚣张时,被兄长指出其内心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且,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能找到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强调廉洁自律、谦逊谨慎的形象。
这个故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面镜子,那面镜子映照的是一个既可敬又可怕的人物——曾经被称颂为清朝最伟大的政治家的雏形。但对于我们这些追求真理与自由的人来说,这个故事却是一个警示,也许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思考一下,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像他那样,在权力与责任之间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