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刚清醒前行的求学篇章
周成刚:清醒前行的求学篇章
周成刚,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苏州大学,大学任教十年;1995年自费留学澳大利亚后获传播学硕士;1998年被BBC录取,2003年回国加入新东方。
三年比十年更重要
高考时,周成刚的英语成绩在江阴市考了第一,从小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外交家的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外交学院。凭借当时英语笔试口试第一的分数,他几乎有可能被录取,但最终进入了苏州大学英语系。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似乎悲痛的情绪还没有化开,他不得不面临一个对他来说很严峻的问题:毕业后到中学还是留校?那时毕业后完全由国家分配,没有人告诉他什么东西应该成为他的追求。他只有两条路:毕业之后去中学教书,或是争取留校任教。他清楚地知道,只会让自己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这份委屈反而成了奋进的动力,使他成功地当上了大学教师。
“人的是无限,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都获得那么多。”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取舍,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清醒的分析和判断。“多年后我再去看,我发现自己的英语比大学其他同学更坚实,更保持着开阔眼界。十年之后,我到澳洲留学,还去英国工作。我与那些只到中学教书的人之间差距更遥远了。我不是评价两种生活好坏,但可以肯定,当初决定使我离梦想生活越来越近。”
谁都知道应该努力,但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一定是具体、清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要想十年以后的事,要把握现在能做到什么,这才是我们需要考虑清楚的事情。”
自从得到了高考英语第一名,他发现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并开始刻意培养自己,不断学习电视广播主持人的表述技巧,以及演讲家的演讲技巧。他阅读大量西方哲学著作,比如《西方哲学史》、《苏菲的世界》和《大问题》,这些思辨能力让他在新东方“万人演讲”上赢得掌声,让他在面对各种人生抉择的时候总能做出正确选择。
看得远些总没错
有时候清醒意味着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在澳大利亚,他意识到,在一个讲英语的地方,将英语作为研究对象并非明智之举,因此转到了另一所大学主攻新闻传播专业。尽管生活艰苦但仍然坚持学习,最终拿到了传播学硕士,并以笔试口试第一名被BBC录取,为记者工作,其理论知识运用自如。
青年时代翻译外国书籍,让英汉双语驾驭游刃,“那时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一位二十几岁的小青年竟然翻译外文书籍,那围观的人都惊讶莫名。当时翻译稿还是手抄制品;抄写一遍、修改一遍、誊写一遍。那样的基本功,在BBC工作中全都派上了用场。”
BBC节目制作效率高,对记者的要求也极为严格,那里的国际部亚太区负责国际新闻采访录音合成以及节目主持,“早上8点上班11点节目就要播放,每天像与时间赛跑一样。我通常先做国际电话采访,然后立即把稿子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过目成‘译’同时敲打键盘”。然而仅仅三个月就适应这一切。
回忆起在BBC度过的两年的职业生涯,周成刚用“专业”和“敬业”来形容,而这种专业和敬业让其创办上海新东方并革新北京新东方事业。
选择回国
2000年的探亲之旅中遇见同班同学俞敏洪,此刻已如日中天发展中的新东方学校:“中国市场如此广阔机会如此多,为何还要留英国卖命?”俞敏洪的一句玩笑深深触动了周成刚的心:“我毫无疑问能够成为优秀新闻记者,但白人统治下的世界华人取得卓越困难。而选择另一条道路,用相同时间精力或许取得更多,你会走得更远为什么不选这条路呢?”
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放弃英国永久居住权加拿大移民计划,与家人的阻止相抗衡返回国内加盟新东fang:“确实,在BBC工作薪水丰厚,有护照合同福利保障等。但比起我回到国内创业,这些又算什么?”
2003年的成功创办上海新的步伐推动了一波又一波风暴,被调至北京新的岗位独自一人深入企业改革管理。那时已经有15年的历史正处调整危机期机制失健全部门互相争斗导致成本激增甚至抢夺生源。说不清楚企业内部改造需多少地方改善但明白只有业绩才能服众。不顾反对意见统一教务市场部门实现业务体系化制度化将其整合为战队队伍大幅度减少成本一年内取得历史最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