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名人背后的求学故事周成刚那一段清醒着前行的经历
15位名人的求学故事:周成刚那一段清醒着前行的经历
周成刚,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苏州大学,大学任教十年;1995年自费留学澳大利亚后获传播学硕士;1998年被BBC录取,2003年回国加入新东方。
三年比十年更重要
高考时,周成刚的英语成绩在江阴市考了第一,从小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外交家的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外交学院。凭借当时英语笔试口试第一的分数,他完全有可能被录取,但最终进入了苏州大学英语系。而同班同学俞敏洪他们纷纷考入北大、复旦等名牌大学,这让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似乎悲痛的情绪还没有化开,他不得不面临一个对他来说很严峻的问题:毕业后到中学还是留校?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喃喃低语:“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那时,没有人告诉他什么东西应该成为他的追求,他必须自己做决定。“我只有两条路:毕业之后去中学教书,或是争取留校。我很清楚地知道,只会让我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这份委屈反而成了奋进的动力,让他成功地当上了大学教师。
“人的是无限,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都获得那么多。”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取舍和对世界进行清醒分析和判断。“多年后我再去看,我发现自己的英语比大学其他同学更坚实,更开阔眼界。十年之后,我到澳洲留学,又去了英国工作,而那些到中学教书的人之间差距更遥远了。我不是评价两种生活好坏,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初决定使我离梦想生活越来越近。”
谁都知道应该努力,但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一定是具体、清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要想十年以后的事,现在能做到什么才是我们需要思考清楚。”自从得到了高考英语第一名,周成刚发现了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他开始刻意培养自己,在学习电视广播主持人表述技巧、演讲家演讲技巧以及大量西方哲学著作阅读中找到思辨能力,“哲学著作对培养人的思辨能力非常有帮助,而语言表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逻辑思辨力”。这样的思辨能力让他在新东方“万人演讲”上赢得掌声,并且能在面对各种人生抉择的时候总能做出正确选择。
看得远些总没错
有时候,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意味着采取明智决策。在1995年的澳大利亚留学期间,一开始将英语视为研究对象。他意识到,在一个讲英语国家,把英语作为研究对象并非明智之举,所以转到了另一所大学主攻新闻传播专业。尽管条件艰苦,还要边读书边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但是周成刚始终没有忘记出国的心愿,“既然选择了留学,就必须把书念好,为日后的找工作做准备。”拿到了传播硕士学位后,以笔试口试第一名,被BBC录用,当时薪水超过本地白领几倍。而这些理论知识,在BBC新闻记者生涯中运用自如。
青年时代翻译外国书籍,使英汉双语驾驭游刃,有手抄修改誊写基本功,最终派上了用场。当BBC国际部亚太区节目负责国际新闻一人完成采访至节目主持,全程时间赛跑般忙碌三个月适应这一切。回忆起这段BCB经验,用“专业”和“敬业”来形容;正是在这种专业和敬业之下,让周成刚取得创办上海新东方并革新北京新东方业绩成功。
2000年的探亲遇见俞敏洪,此时已如日中天发展中的新东方学校,“中国市场这么大机会这么多,为何还要留在英国卖命?”俞敏洪玩笑话深深刺进心间“我毫不怀疑自己能在BCB做优秀记者但华人要取得卓尔不群困难,再走另一条道路也许达到更多”,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放弃英国永久居住权加拿大移民机会,加盟新东方。“确实BCB工作可拿高薪护照福利保障等一样都不少。但相较于创业,这些又算什么?”
2003年的创办上海新东fang并掀起风暴,以及调往北京单枪匹马推行管理改革,那个时候企业机制错综复杂成本急剧上升甚至部门互相抢夺生源。他统一至关重要部门,将业务体系化制度化重新整合队伍,使公司历史最佳业绩。那一年 北京 新 东 方 取 得 了 历史 上 最 好 的 业 绩。
周 成 强 说 英 文 完 全 改变 了 他 的 生 活 给 了 他 精 神 物质 丰富 清 晶 判断 也 给 他 自 信 人 生 成 就 感。这篇励志人物故事请点击查看更多http://www.li96.com/lizhirenwu/ 张津瑞:85后重拾自信二次创业改变王树彤:到底是谁抢走了你的机会? 罗志祥:站到前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