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无数个不专业的人是我成长的花园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张猛走上了电影之路。他的第二部剧情长片《钢的琴》,就像一位老工人举着那架曾经让他触动过的旧钢琴,讲述了一段复杂而又温暖的人生故事。
1995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期间,张猛回到家乡铁岭帮助姑姑装修服装店。在那里,他遇到了父亲年轻时待过的评剧团,那里的钢琴是由父亲和剧团同事亲手打造。这架琴虽然已经龟裂,但当他按下键盘,一阵熟悉的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大厅中。他想起了“绝唱”,一种既悲壮又美丽的声音。
那个年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地适应着变化。同学们有的因为经济困难离异,有些人的家庭因为工作变动出现了裂痕。而张猛,却被这份不确定感所驱使,他开始思考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艺术的问题。
大学毕业后,张猛分到辽宁电视台做舞美师,但这个工作并没有带给他满足感。一天,他在沈阳红旗广场看到一个吹喇叭的小贩,为他的10块钱演奏了一曲《梁祝》。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要改变命运,要成为一个有能力表达自己情感的人。
2002年春节期间,张猛拍摄了纪录片《耳朵大有福》,记录了退休工人们第一天的情景。那部作品虽然制作简单,但却赢得了法国和韩国的奖项,这激励了他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
然而,当赵本山提议拍摄一部商业化的大型影片时,张猛选择辞职,并决定投身于独立电影创作。他用所有积蓄垫资97万人民币,以此来完成自己的第三部作品——《钢的琴》。
尽管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钢的琴》的制作过程充满挑战。但最终,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情感和对工业遗产深刻洞察,被授予金鸡奖特别奖。这一切,都归功于那些不专业但愿意支持他的朋友们,他们就像是这条道路上的守护者,让他的梦想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