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无数个不专业的人是我成功的风筝
张猛:无数个不专业的人成全了我
在那个寒冷的冬日,张猛站在合肥的金鸡奖颁奖台上,眼中闪烁着对梦想的执着。他的成功,是由无数个不专业的人共同创造出来的,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他的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钢的琴》是一部创新意识强烈、风格独特的作品,它蕴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气质,又有质朴的情感色彩。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工人阶级的小人物,他用一架旧钢琴,在集体倒闭后的时代背景下,用独特的声音唱出了一首“绝唱”。这个故事,是张猛从小就深爱的一种情感,那是一种关于失落与希望、痛苦与坚持之间微妙平衡的情感。
1995年,当时还只是一个学生的小伙子,张猛回到老家铁岭,帮姑姑装修服装店。在那里,他遇到了父亲年轻时待过的地方——评剧团。那架旧钢琴,不仅是他童年的记忆,也是他后来的灵感来源。它不是普通钢琴,而是在父亲和剧团同事们一起手工制作出来的一架。
那个时候,街上经常能看到老工人们打着横幅上街抗议,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开始倒闭。那是一个艰难的时候,但也充满了希望。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每个声音都被记录下来,就像那架旧钢琴上的每一次按键一样,即使再孤单,也会发声。
大学毕业后,张猛分到辽宁电视台做舞美师。他在沈阳红旗广场遇见了一群吹喇叭的杂耍艺人,他们讨钱的时候,一位艺人单独为他吹奏了一曲《梁祝》,这让他深刻地理解了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最终成为一个愤青。
2002年,他第一次拍摄影片,那是一个突发奇想,让朋友说又难拍又没意思。但他们换了思路,把报纸上的不同版块新闻事件拍成了纪录片《耳朵大有福》,尽管设备简陋、制作粗糙,但它还是在法国和韩国连续获奖。这次经历激励他离开电视台,进入本山传媒担任副总裁,但很快发现自己对二人转和广告没有兴趣,只想拍电影。
辞职后,他迅速改编纪录片成剧情版的大纲,并找到了范伟担任男主角。这部名为《耳朵大有福》的电影虽然以70万人民币开机,但最终只剩下47块钱。当秦海璐得知最后只剩47块钱,她鼓励张猛继续拍完,说只有完成才有电影。而且她承诺,如果资金不足,一定告诉她。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拍完。她的话如同火炬,将他们带入新的旅程中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更真切地体验生活中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