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场3000工资与8000工资的差距背后藏着更深层次的故事和启示
在这个社会中,3000元的工资与8000元的工资之间,不仅仅体现了经济上的差距,更是展现了一种职场生存和发展的心态差异。记得有一位月薪3000元的女孩,她撰写的稿件充满了错误,但当老板愤怒地拍桌子时,她竟然回以:“一个月三千块工资,你还想怎么样?”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种自信和对自己价值的认知,就像我们买入一件便宜货,只要用不长时间就变成了废品,我们会宽慰自己说:“这东西只花了那么点钱,你还能要求什么?”然而,这个潜台词其实是在暗示,如果给她八千元,那么她的表现将会完全不同。
问题在于,老板支付你的薪水也是根据你提供价值来决定。你必须在拿到3000元工资时,就要证明出你能够达到8000元水平,这样老板才愿意投资于你。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最初的3000元起步,第二个月就提升到了8000元。每次我提交给老板文案的时候,我不仅保证质量,还会提供多个版本供他选择——一个是按照他的要求写成,而另一个是我建议的方案。
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其中蕴含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写作,所以总是在思考如何使我的文字更加完美;又因为珍惜自己的作品,所以认为出自我手笔的手稿,都关系到个人品牌,因此非常用心。我认为这样做很正常,但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经历后,我才发现这种态度非常稀有。那些比普通人多学习七年语文的人,却连自己写作内容都不愿深入检查,对相关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提关注版式、配图等细节。
他们更关心的是加班问题,而那些真正致力于文字工作的人,是不会考虑这样的问题。因为掌握文字技艺所需投入的心力和汗水,是看不到底限的——正如曹雪芹“加班”十年仍未完成《红楼梦》一样,要问哪项工作不是如此?以“是否需要加班”来评价一个人好不好干的人,绝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他对待工作态度只是“做了”,而非“做好”。
举例来说,在附近的一家麦当劳门口,有位看车的大妈,每夏天都亲自为所有自行车覆上塑料布,当顾客取车准备离开时,她还会笑着帮忙擦拭座垫,以降低温度。她从不开口,却常有人主动额外付款,并且赞扬。大妈与其他看车人的区别,就是“做好了”与“只做了”的差距——金钱上差距是一倍,而成就感上的差距难以衡量。
有些新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又不想在这里混久远干嘛这么卖力气?其实谁也不会在一家公司待一辈子,向更好的企业或职位进发,是每个人的追求。不同的是优秀的人无论去哪里,都能留下坚实基础,从而不断攀升。
成为世界五百强CEO,或许是每个职场人的理想,但对于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其独特之处。大公司如蔡京家的厨房,将任务分得再细小,也有人专门负责切葱花,你可能长时间都没机会接触大活,更别提学会制作完整包子。而小公司资源紧张,同样只能让你切葱花,所以你必须快速学会制作包子,而且要学会很多种类——当然前提是你愿意学。如果第一份工作进入大公司,一方面庆祝,同时也要警醒自己,大公司看到的是你的学生时代光彩夺目,但在职场上,你还是一个零,有可能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变成负数。
很多人误把所任机构强大当作自身能力强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离开央视主持人很快被人们淡忘。在白岩松的话里,“让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知道没了央视舞台,它很快就会回到土狗状态。“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可以理解为:首先是一种技能,一种态度。当拥有这份“业”,即使找不到舞台也不必担忧。但这一份“业”不是轻易获得的——就在你的三千元工资阶段,就应该像八千元那样努力,那些未能得到手中的五千,就是这份“业”的修炼成本。不难理解,为何你的薪水似乎没有多少人羡慕,看看与别人的区别,只不过是一个1%的小变化:顶尖成功者拥有的四种生活哲学,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相比,即便最微小的一点改变,也足以造成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