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3000工资与8000工资差距不仅是金钱的对比更是一场高考励志故事的背后
在社会的舞台上,3000工资与8000工资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金钱的对比,更是一场关于高考励志故事的深刻反思。记得有个月薪三千的小姑娘,她编写稿件时总会漏洞百出,但每当老板愤怒地拍桌子,她都会回应:“一个月三千块工资,你还想怎么样?”这话中透露出她内心的一种坚定和自信,就像我们购买便宜货后不久即损坏一样,我们宽慰自己,只花了那么点钱买东西,你还能怎样?然而她的潜台词却是,如果你给我八千,我自然会做得更好。
但问题在于,老板支付薪水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他们只愿意为那些能够体现出八千价值的人付费。你必须在拿到三千工资的时候,就要展示出八千的价值,这样老板才愿意投资。在我刚入职时,也曾是一个月三千,但第二个月就涨到了八千。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不仅写出了按要求所需的文案,还会提供多个版本供他们选择,其中包括我的建议方案。我并没有深入思考背后的道理,只是因为喜欢写作,所以总是在寻找如何更好的方法去撰写;又因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认为自己的作品都关系到个人品牌,因此很用心去打磨。在我的看来,这种态度本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经过二十多位中文研究生之后,我才意识到这种态度其实非常稀缺。
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语文的人,却连自己写的东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标点、语法错误四处可见,对相关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提关注版式是否美观、配图是否精美了。他们关心的是加班时间,而真正热爱文字工作的人,则不会考虑这些事情,因为打磨文字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是无法衡量底限的——正如曹雪芹“加班”十年仍未完成《红楼梦》一样。
试问,要成为任何工作领域中的佼佼者,不就是这样吗?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其实并不符合企业招聘人才的心里需求,因为他对工作态度只是“做了”,而非“做好”。举例来说,当我公司附近麦当劳门口的大妈,为顾客擦拭车辆坐垫,即使从未开口请求,也会得到顾客额外的小费,并且感谢。这个大妈与其他看车人的区别,就是“做好了”和“做了”的不同之处——金钱上的差距可能只有两倍,而成就感上的差距则难以衡量。
我完全理解有些新人可能会想:为什么要这么卖力气呢?毕竟谁也不想长期停留在同一个岗位上,最终目标应该是向更好的企业和更好的工作前进。这一点不同于普通人,在每个地方都会积累起坚固基础,因此越走越高。成为世界五百强CEO,或许对于很多职场人士来说是个向往之事,但对于新手而言,小公司也有其独特之处。大公司如蔡京家的厨房,每个岗位都细分至极,比如专门负责切葱花。但小公司资源紧张,尽管给予相同待遇,那么你必须迅速学会更多技能——前提是你愿意学习。
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进入大公司,你应当庆祝,同时也要警醒自己,大公司看到的是你的光彩夺目学生时代,在职场上你还是一个零,有可能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变成负数。许多离开央视主持人的明星,很快就会被人们淡忘。而白岩松曾说,让狗天天上央视,它们就会变成名狗。但若没有央视舞台,它们很快就会回到土狗状态。“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可以解释为既包括擅长的事项,又包括努力追求的事项。不论何时,都不会担忧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但这份能力不是白来的——在你拿着三千元时,就要像拿着八 千元那样认真投入,那些没得到的手段,就是这份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