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3000工资与8000工资差距不仅是金钱的对比更是一场人生的选择与奋斗的故事
在社会的喧嚣中,3000元和8000元之间的薪资差距,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对比,更是一场人生的选择与奋斗的故事。记得有个月薪3000元的小姑娘,她写的稿件里满是漏洞,让老板气得拍桌子,但她却泰然自若地说:“一个月三千块工资,你还想怎么样?”这话虽然看似无奈,却蕴含着深意,就像我们买了便宜货,用不了两天就坏了,我们宽慰自己,只花了那么点钱,又能怎样?然而她的潜台词是,如果你给我八千,我自然能做得更好。
但问题在于,老板付给我们的薪水也是分文不差,我们必须在拿到3000元时,就要展现出八千元的价值,这样老板才愿意继续投资。你我都曾经处于这样的境地,当年我刚入职时,也只是一个月3000元,但第二个月就涨到了8000元,因为每次老板要求的文案,我不仅写到位,还会提供两个以上版本让他挑选:一个是我按照他的要求写成的一版,还有一版是我提出的方案。
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心机,只是在享受文字创作过程中,我会思考如何写得更好;又因为珍惜自己的作品,所以觉得自己亲手创作的事物,都关系到我的个人品牌,因此很用心。在我的眼中,这种态度似乎理所当然,但带过二十多位中文研究生后,我才发现这种态度异常稀缺。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语文的人,却连自己写下的东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标点、语法错误四处可见,对相关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说去关心版式美观还是配图精美。
他们关注的是加班时间,而真正投身于文字工作的人,从未考虑过这一点。因为打磨文字需要投入大量努力,这份功夫不可见底——否则曹雪芹也不会“加班”十年,仍旧无法完结《红楼梦》。试问,要做好任何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是否优秀的人,是绝非企业期待中的人才,因为他对工作态度就是“做了”,而非“做好了”。
举例来说,在我公司附近,有个看自行车的大妈,她夏天总会为所有车辆覆上塑料布,并且微笑着帮助擦拭坐垫,为顾客提供清凉。她从未开口,却常被顾客主动留下额外的小费,同时感谢。大妈与其他看车人的区别,就是“做好了”的积极态度和简单行动带来的巨大差异——在金钱上,可能只是一倍;但在成就感上,则难以衡量。
对于一些新人,他们可能会认为:干脆不再这家公司混久远,也许这样可以省事。但实际上,没有谁能够终其一生只待一家公司向更好的企业或岗位迈进,是每个职场人的必由之路。不同的是,那些优秀的人,无论走向何方,都会留下坚实的地基,因此越往后步程越高。
成为世界五百强CEO,或许是每个职场人的梦想目标,但对于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它独特之处。大公司如蔡京家的厨房,每项任务都细分至极致,你可能长时间都只能切葱花,再谈不到切肉活,更别提学会烘制完整包子。而小公司资源有限,每个人必须迅速适应多学几项技能——前提是你乐意学习。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直接进入大型机构,可以庆祝同时警醒自己,大企业看到的是你的学生时代光彩,而职场上的你仍然是一个零,有望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倒退为负数。很多人误把所任机构强大当作自己的能力强大——这是为什么有些离开央视主持人的明星,一旦离开,便迅速被人们淡忘。白岩松曾说,让狗天天亮相央视,它便能成为名犬。但要知道,没有央视舞台,不久它就会回归平凡状态。
万般不能携带,只有业随身。这里的“业”指的是技能和态度。一旦拥有这份“业”,即使找不到舞台也不愁。不过,这份“业”不是轻易获得的——在你的收入尚不足以达到8000元的时候,你就应该像那时候一样勤奋努力,那么没得到的手续费,就是这份‘业’学费的一个部分。这就是为什么你的收入似乎没有提高,因为你和同事之间只有1%微小差距:顶尖成功者拥有的4种生活哲学。而这个1%差距,是从大学开始扩大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