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3000工资与8000工资差距不仅是金钱的对比更是一种成功励志故事的反映
在社会的舞台上,3000元和8000元的工资差距,不仅仅体现了金钱上的悬殊,更是成功励志故事中的一次对比。记得一个月薪3000元的女孩,她编写的稿件充满了漏洞,老板愤怒地拍打着桌子,她却回以:“一个月三千块工资,你还想怎么样?”这句话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她内心深处的坚定与自信,就像我们购买了一件便宜货,但用不了两天就出现了问题,我会宽慰自己说:“这只是花费不多买来的东西,你还能怎么样?”然而,这话语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潜台词——如果给我八千,我自然能够做得更好。
但问题在于,无论是老板还是雇主,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预算来支付员工的。在拿到3000元工资时,我们必须证明出价值达到8000元,让老板愿意支付那笔高额费用。当我刚入职时,也只是一名月薪3000元的小白,但不到两个月,就获得了八千大奖。这一切都源于我每次提交给老板文案不仅准确无误,还会提供至少两个版本供他选择:一版按照他的要求撰写,同时附带我的建议方案。
当时,我并没有深究其中机理,只是因为热爱文字而不断思考如何让文字更加完美;又因为珍视自己的作品,所以认为任何发表出的文字都关系到个人品牌,因此非常用心。我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经过与二十多位中文研究生交流后,才发现这种态度极为稀有。那些拥有七年以上语文学习经历的人,却连自己写作内容都不愿意仔细审阅,对相关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提关注版式设计或图像美观程度。
他们关注的是加班时间,而真正投入心血于文字工作的人,从未考虑过加班这一点,因为精进文字技能是一个看不见底限的事业——否则曹雪芹也不会“加班”十年仍然无法完成《红楼梦》。试问,要做好哪项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是否优秀的人,是企业寻求的人才吗?因为他对工作态度就是“做了”,而非“做好”。
举个例子,在我公司附近,有个看自行车的大妈,每当夏季到来,她都会为所有车辆覆盖塑料布,并且微笑着帮顾客擦拭坐垫,以降低温度。她从未开口,却常被顾客主动付款并感谢。大妈和其他看车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做好”的差距——在金钱上,这种差距显著;在成就感上,则难以衡量。
我完全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既不希望长期留在某家公司,又何必那么卖力呢?其实,没有人会终身守护一家公司;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职位前进,是每个人的职业道路不同之处,在于优秀人才总是在各个领域奠下坚实基础,因此越走越高。
成为世界五百强CEO,或许是每位职场人士向往的地方,但对于初入职场者,小型企业也有其独特之处。大型企业如蔡京家的厨房,每个岗位细分至切葱花,都由专门人员负责,而你可能很久才能接触一次切肉活,更遑论学会整顿整个包子。而小型企业资源紧张,一般只能安排你切葱花,所以你必须快速学会制作包子——当然前提是你愿意学习。
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直接进入大公司,那么除了庆祝外,也要警醒自己,大机构看到的是你的光彩夺目的学生时代,在职场上,你仍旧是个零值,有可能转变为正数,也有可能变为负数。很多人错误地把所任事务单位强大,当作自身能力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离开央视主持人的艺人,不久即被人们淡忘。而白岩松曾说,“让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有央视舞台,它们很快就会回到平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