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启航任正非的故事
在那个年头,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的小村庄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诞生了一位传奇人物——任正非。1944年,他踏入了这个世界,成长在一个贫困山区,但他的家境却充满了希望和追求。
他爷爷是一名做火腿的大师傅,而爸爸虽无读书之身,却因良心发现而坚持自学,一度成为中学教员。妈妈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受丈夫影响,也通过自修成了教员。这份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是任正非一生的第一个决定性因素。他凭借才智和能力,或许可以在养猪行业获得成功,或许能成为一名能工巧匠,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让他走向了技术密集型行业。
19岁时,他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就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牛棚,他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让他快回学校去。在临别时,父亲叮嘱:“记住知识就是力量,不要随大流。”这些话深深印刻在任正非的心中。
回校后,即使是在枪林弹雨的环境中,他仍然坚持学习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课程,并且自学外语。当时已能够阅读大学课本,这种见识独到的气质,在他的讲话中体现为旁征博引,一针见血。
33岁参加全国科学大会,那年的他不仅上进好学,而且将这种精神落实到技术钻研。他参与了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并提出要重视高科技作用。多次填补国家空白,被选为军方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那时候,看似平凡的人物,却已经拥有着那么多闪耀光芒的地方。
从部队转业后的他选择进入电子公司,从事电信设备研发生产,这一切都显露出一种对技术与真才实学尊重之情。在创办华为的时候,他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研发,即便是形势所逼,也证明了他对于新技术、新理念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而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潮中的华北地区,任正非并不轻易被动摇,更不愿意为了短期利益牺牲长远目标。这背后,是一种对知识、技能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深刻理解的人格魅力。
1997年访问美国公司时,在IBM任职期间,任正 非又一次展现出其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为华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此之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都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华为不断前行,那就是任务驱动下的强烈责任感,以及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一种执着追求。
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被誉为“中国最危险”的竞争对手之一。2006年,又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估称,与电讯业几大巨头站在同一水平线开展竞争,其中还常常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此间,每天工作15-20个小时,没有人知道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艰难挑战,只有人们看到的是他们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事迹。
至今,每当提及华为,就不得不提及这位始终低调但又卓越贡献于世的人物——任正非先生。而他的名字,如同这段历史一样,将继续激励着每一个人,不断探索更高峰顶,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启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