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从零到英雄的奋斗故事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任正非诞生于1944年,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的一个小村庄。他的家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尽管贫穷,但他们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让他成长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19岁时,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他只能返回老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但他坚持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凭借自学能力,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脱颖而出。
33岁时,任正非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对知识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认可。当时他是通讯兵,被抽调到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在那里,他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并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他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不仅填补了国家空白,也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志向。
1992年,当房地产热和股票热席卷中国的时候,任正非选择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研发,这个决定不仅是形势所逼,也体现了他对技术无比尊重。他将“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写进《华为基本法》,这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概念——知本主义。
1987年,任正非创办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2万元注册资本,从事GSM设备、交换机及接入设备研发生产。当年的他已经43岁,一生的刻意低调使得身世异常神秘。但是,他的一系列决策,如与内地厂家合作、大规模展会参展等,都显露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物特质。
随着时间推移,华为成为了中国IT界最强大的企业之一,其销售收入连续增长至469亿元,并荣膺网民评选“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2005年,更被《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中选出。美国《新闻周刊》认为,它已成为电信业国际几大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站在同一水平线竞争,并常常能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
作为一个真正理解和尊重个人隐私的人物,即便面对媒体盛事也总是在谨慎之中拒绝。而对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旷野呼喊,他以文章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能与员工保持共鸣,也被广大人们接受。这一切都证明了一件事: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字来传递力量,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人性魅力。
虽然生活充满挑战,但任正 非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建立了一支拥有48%研究人员的大型研发团队,并申请超过14000件专利。今天,我们可以看待这样一个人,是如何用实际行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这些影响却往往隐藏在平凡之处,却又令人敬佩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