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上北广袁隆平的励志故事成长在哪里
文/周华诚(人物简介:孔令首,柯城沟溪乡沟溪村人,2001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保送研究生,攻读影视剧表演。拍过电视剧,配过音,曾在央视“梦想剧场”担任副导演。)
北京城大街上的夜灯亮了,比我们浙西小山村的月亮要亮得多。你9点半打我电话的时候,我正在地铁里,穿行在北京城的地下。
是啊,这样的晚上,我总是在不停地奔波,从这个片场赶到那个片场--你知道北京的交通有多麻烦,一赶路最少要一个多小时,这样我的夜晚,眼前总是摇晃着一闪而过的霓虹灯,还有快速的建筑......我常常会在地铁或出租车里睡着,也许只有几分钟时间。有时候,当我回到学校宿舍时天就要亮了,那么热闹、忙碌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呵呵,这样的时候,我总是非常想家,有念头涌向那熟悉的小山水和亲切的地风,还有我的父亲母亲。
全国8000多人争20个名额,而我这样一个农村小子,就这样考上了“北广”。
我记得校长的话。在学校里,我很活跃,不仅仅读书,而且参加好几个社团,有时还给同学们表演快板、小品什么的。我从小就跟父亲学会了快板。我的大伯是金华婺剧团的人,上世纪50年代就唱婺剧,现在他已经退休,他演济公照片现在还挂在我家里的墙上。
父亲对我影响很大。我小时候就会模仿,一句一句地说话,就跟说相声一样逗得旁边那些女人笑。而且虽然没有跳舞、弹钢琴、练形体或学习声乐,但高二参加比赛拿第一名,让老师程春春说:“你嗓子好,可以试试考表演。”离考试只有一个月,我就跟着程老师学,对着VCD学,没有想到能走进“北广”。
那个初中时光,只有一双凉鞋都买不起的人,却考上了“北广”。全国8000多人争20个名额,而我这样一个农村小子,被选中去“北广”,这份幸运让每个人都感动到心底深处。在我的成长路上,有那么多人拉拢帮助和支持,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非常感激他们无私的情谊与鼓励。
当然还有妈妈。她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在3岁的时候,因为与奶奶闹矛盾,她离开家出去找工作去了。当她19岁找到她并告诉她自己考上了大学后,她终于回来,我们家的生活才变得更安稳了一些。她一直是我生命中的重要力量,无论何时何地,都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全。
现在每个月平均10天都在拍戏。一开始给我爸写信,说明白欠下的款项到年底一定能还清。这封信可能会让他开心极了。他听说孩子能够自立自强,为家庭减轻负担,一定会感到骄傲吧?
每一次扮演角色,每一次努力奋斗,都是一种成长;我的生活,就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奋斗......
通过这些经历,我慢慢理解到了妈妈所面临的心理困难,以及她的勇气与坚韧。而对于所有选择,无论是否正确,都值得尊重和理解。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