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2022励志青年人物中的十个反复启发
一、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我四岁时,向父母宣称:“幼儿园太无趣了,我不想去上学。”母亲因我显得很自信而拍板决定:“只要你能考进去,你就去。”幸运地,我通过了考试,因为年龄较小,父母还主动帮我联系私立学校。有一次,邻居阿姨看到小我,就开玩笑说:“你读书来得吗?”我回应:“还没看过99分呢。”暗示每次都考100分。然而,一周后,我带着90分的成绩单回家,被母亲严厉打了一顿。她生气的是我的话语太过自大,而不是成绩本身。
从此,我记住了这个教训,并受益终身——自信,但在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二、兴趣是天赋的体现,天赋亦是兴趣的延伸
十岁起,我开始在美国的留学之旅。
高中时期第一次尝试创业,与同学们制作餐巾扣环,因为客户只有父母,所以虽收入微薄但仍有所收获;第二年,我向导师提出重新开始,要找真正的客户。当时学校将午餐时间从70分钟缩短到50分钟,这引发同学们强烈反对,我们抓住机会销售印有“Iwantlonglunch”的T恤给同学,大受欢迎。多年后,有人问如何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我告诉他:多花时间寻找兴趣;如果仍然找不到,用一个秘诀——兴趣是天赋的体现,天赋亦是兴趣的延伸。
三、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为关键
大学期间,由于热爱计算机系统选择了这条道路。我系主任尼克分享的一个概念——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为关键。他强调教育,即使知识忘光之后也剩下学习能力这一点。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在科学领域,每个人都是平等且应该尊重彼此。
四、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支持你的决心
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与导师方向不符。我是否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顺从权威?导师以一种独特方式表达他的态度——“虽然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支持你的决心”。这让我的尝试得到支持,也赢得了资金上的帮助,他的话至今铭记在心里,“在科学领域里,我们要有胸怀,每一个人都是平等。”
五、挫折不是惩罚,是成长和学习的一部分
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为一群才华横溢高中生教授编程课程结束后所有学生全部合格。我高兴地拿着薪水去见系主任。但当看到学生对老师评价时,他们给我取绰号,将我的课堂称作“8点开复剧场”,认为我的课程枯燥无味,让人昏昏欲睡。那时候,当我感觉非常好的时候,那些评价真是令人寒颤。在经历这些失败之后,我主动请教其他老师,他们教会了我许多技巧,如目光接触,如果害羞,可以低头看着最后一排学生;紧张的时候双手按桌子,不让人发现手抖。直至今日,这些习惯依然保留着。
六、一切创新都不重要,只有实用创新才值得关注
两年后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加入苹果公司,再加盟SGI(美国视算科技公司)。在SGI完成一个非常酷炫但未被采纳的地理浏览器。这样的产品为什么失败?因为专家做产品衡量标准仅仅是新鲜感,但产业首先要求的是实用性。而我们的创业也是如此——一切创新都不重要,只有实用的创新才值得我们关注和追求。
七、勇敢改变可以改变的事物,以宽容接受无法改变的事物,用智慧区分两者差异
2005年谷歌计划进入中国市场是我跳槽目标,但微软却因此愤怒并诉诸法律途径,对抗谷歌并质疑我的诚信。我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与计算机技能坚持到底,最终胜利而归。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勇敢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情,同时以宽容的心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物,并用智慧来区分这两者的差异。
八、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永远保持这种状态最为明智
2005年9月入职谷歌,从这里学会除了精确搜索技术、大型数据中心外,还了解到了最佳创新的模式以及如何建立工程师梦寐以求的地方。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平均换4到5个工作。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无论是在哪里,都应当保持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心态,这样才能永远前行,不断学习和成长。
九、跟随内心的声音,它将引领你的一生,其它事情皆次要考虑事项之一。
每个人都有些愿意坚持下去的事情。不管生活中的任何挑战或压力,都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掉内心的声音。你必须听从内心的声音,用它来指导整个生命。如果有人试图影响或干扰这个声音,那么他们只是暂时阻碍者,而非永久阻止者。你必须保护那个声音,使其成为指南针,让它指引你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变化都不会迷路,因为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之路。
十、一生的价值并不来自拥有的多少,而来自于所留下的痕迹。
如今选择加入创新工场成立,每年的尝试20个新创意,并筛选出3-5个独立运营公司。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只是一份财富吗?获得财富是否能带来快乐? 一个人的价值又怎样定义?
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来自拥有的多少,而来源于所留下的痕迹。我希望百余年后的墓志铭上能够写下这样的话:李开复(1961-20XX),热情善良教师及教育家的代名词,他曾经激励众多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称呼他“李开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