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人生成长中的十个启发反复探索人生奋斗的励志短视频
一、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我四岁时,向父母宣称:“幼儿园太无趣了,我不想去,我要直接上小学。”母亲见我坚定,便拍板决定:“只要你能考进去,你就去吧。”
幸运的是,我顺利进入了小学,那年我还小,父母甚至主动帮我联系私立学校。有一次,一位邻居阿姨看到我的时候开玩笑说:“你读得来吗?”我自信地回答:“至少每次都能拿到99分。”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当我带着90分的成绩单回家时,却被妈妈给打了一顿。妈妈生气地说:“记得那天你对阿姨夸口,说自己每次都会考100分,所以这不是因为你的成绩不好,而是太过自大。”从此,我铭记了这个教训,并将其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自信,但在自信中要谦虚。
二、兴趣是天赋的体现,天赋也是兴趣的源泉
十岁那年,我开始了在美国的留学之旅。在高中期间,我尝试创业,与同学们一起制作餐巾扣环,因为我们的客户都是父母,所以我们赚取了一些钱;第二年,我向导师提出了重新开始,让我们找到真正的客户。当时学校把午餐时间从70分钟缩短至50分钟,这让同学们意见纷飞,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卖出印有“Iwantlonglunch”的T恤,这个产品深受同学们喜爱。
许多年后,有人问起如何确定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我告诉他们:首先,要花更多时间探索;如果仍然找不到,那么用我的秘诀来帮助你——兴趣就是天赋,天赋也是兴趣的源泉。
三、思考比传授更重要,观点比解释更为关键
大学期间,由于我的热情选择计算机专业。系主任尼克向我们灌输了这样一个概念:思考比传授更重要,观点比解释更为关键。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在没有知识的时候剩下的那份能力,也就是学习本身。
四、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支持你的决心
毕业论文阶段,我们遇到了困难与挑战,是跟随导师或坚持个人想法?导师对我的态度是这样的:“虽然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会支持你的决定。”他不仅让我尝试,还帮助我们获得资金上的支持,他的话至今让我铭记——在科学领域,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五、挫折不是惩罚,而是一个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机遇
毕业后任教期间,一项任务是我教授一群才华横溢但年龄尚轻的小学生编程,他们全部在8周内通过考试。我高高兴興地拿着薪水回到系主任办公室。但当打开文件夹,看到了学生针对老师评价的情绪爆炸性文字时,即便那些曾经令人振奕的话语也显得苍白无力。我意识到挫折并非惩罚,而是一个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宝贵机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不会忘记这份教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更加吸引人,从而避免再犯相同错误。
六、新颖并不一定重要,只有实用的创新才值得推崇
两年的教学经验结束后,我加入苹果公司,然后去了SGI(美国视算科技公司)。在SGI工作期间,我们开发了一款非常酷炫但最终失败的3D浏览器。那时候,有几百名团队成员,其中只有十几名成功留存下来。这款产品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很简单,因为科学家设计产品所追求的是“新”,但产业界首先要求的是“有用”。我们的创业项目同样如此——创新并不重要,只有实用的创新才值得推崇。
七,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物,用胸怀接受无法改变的事物,用智慧辨别两者的差异
2005年,当谷歌计划进入中国市场时,即将离开微软前往谷歌,对方却愤怒地控告我们涉嫌侵权,并雇佣数百万美元律师阻止这一转变,同时媒体也质疑我的诚信。面对这一系列挑战,没有任何法律手段能够立刻解决问题,因此必须依靠所有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技能进行坚持,最终胜诉。这场官司既考验了勇气,也检验了耐心,以及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心态。在生活中,有时候需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区分两者之间不可逾越的地界线做出明智选择。
八、如饥似渴求知,如愚若河蟹虚心聆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2005年9月,在谷歌工作之初,就开始不断学习最精确的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数据中心管理,以及最佳创新的实践模式。此外,还学会如何构建成为工程师梦寐以求的地方。而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平均只换4到5份工作。一旦发现新的可能性,无论大小,都应如饥似渴般寻求新知,如愚若河蟹般虚心聆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以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灵活性迎接未来的挑战与变化。
九、一生的价值,不应当由拥有的东西衡量,而应当由留给世界多少衡量它。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些始终愿意坚守下去的事情。一生追随内心的声音,它将引领你走过整个生命旅程,无论其他什么事情发生都不应该让它们淹没掉内心的声音。你绝不能让任何人的言辞压倒自己的声音,因为这是唯一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你必须听从它,它才是指引方向的大灯,让一切其他事情退居次席。
十、一生所留下的价值,不应被拥有多少东西衡量,而应被影响多少生命衡量。
对于一个人而言,其真实价值并非由拥有多少资产所决定,而是一生的总共贡献给社会及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程度。不管未来是否充满荣耀,只要能够影响足够多的人,可以实现很多美好的目标,为世界带来正面的力量,那么即使只是默默付出的普通人物,其存在亦可谓珍贵且光荣。在某个遥远未来的日子里,如果有人愿意纪念李开复(1961-20??),他的墓志铭上或许会这样写道:李开复(1961-20??),热忱教育者,他通过写作网络演讲,在中国崛起年代激励众多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称呼他,“开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