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启迪之源人生成长的反复体现
一、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我四岁时,向父母宣称:“幼儿园太无趣了,我不想去,我要直接上小学。”母亲见我坚定,便拍板决定:“只要你能考进去,你就去。”幸运的是,我顺利考上了,因为年纪小,父母还帮我联系了一所私立学校。有一天,邻居阿姨看到我的娇小身影,就调侃道:“你能读书吗?”我回答:“还没看过99分呢。”言下之意,每次都考100分。然而,一周后,当我拿着90分的成绩单回家,被母亲严厉地打了一顿。她生气地说:“记得那天你对阿姨夸口,说会每次都考100分,这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太自大了。”从此,我铭记这教训,并将其作为终身的教诲——自信,但在自信中要有谦虚的心态。
二、兴趣就是天赋,天赋就是兴趣
十岁时,我开始在美国的学习之旅。在高中期间第一次尝试创业,与同学们一起制作餐巾扣环,由于客户主要是我父母,所以我们赚取了一些钱;第二年,我向导师提出重新来过,要找到真正的客户。当时学校把午餐时间从70分钟缩短到50分钟,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卖T恤印着“Iwantlonglunch”,深受同学欢迎。许多年后,有人问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我告诉他:多花时间寻找;如果仍然找不到,那就用一个秘诀——兴趣就是天赋,天赋就是兴趣。
三、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
大学期间,由于热情而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系主任尼克向我们灌输的一个理念是:思考比传授更重要,观点比解答更为关键。他说教育,就是即使忘记所有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也就是学习能力。这让我明白,在科学领域,我们需要胸怀宽广,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四、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支持你的决心
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与导师的方向发生冲突。我是否应该与权威作斗争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导师给予我的态度是: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支持你的决心。不仅让我尝试,还为我的研究赢得了经费上的支持,他的话至今影响深远,“在科学领域里,我们要有胸怀,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五、挫折不是惩罚,是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
毕业后留校任教,其中一项任务是指导一群才华横溢的高中生编程,他们8周内全部合格。我高高兴兴地拿着薪水回到系主任那里,却发现桌上堆满学生对老师评价的小纸条,上面写满了批评和嘲笑,比如“开复剧场”,他们说我的课程让人昏昏欲睡。我当时感到非常沮丧,但挫折并非惩罚,它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主动请教其他老师,他们教会了我很多技巧,如目光接触和紧张时候按讲台,这些习惯至今未变。
六、创新并不重要,只有实用的创新才值得重视
两年的教学经验之后,我加入苹果公司,然后去了SGI公司。在SGI开发了一个非常酷炫但失败的大型三维浏览器,没有任何人使用。这种产品为什么会失败?因为科学家做产品只注重“新”,但产业首先追求的是“实用”。我们的创业也如此——创新并不重要,只有实用的创新才值得重视。
七、一往无前改变可改变的事,用宽容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用智慧区分两者差别
2005年谷歌准备进入中国市场,当时正处于微软诉讼案件中的风波期,因而考虑跳槽。但结果遭到了微软强烈反对,最终导致双方告上了法庭。而且媒体也质疑我的诚信。我必须用法律知识和技术技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最终胜诉。这提醒我们,有时候需要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被改變的事情,用宽容接受那些无法被改变的事情,用智慧来辨别两者的区别。
八、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永远保持好奇心
2005年9月加入谷歌工作,不仅学到了最精确搜索技术、大规模数据中心管理,更学会了最好的创新模式及如何建立工程师梦寐以求的地方。此外,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人平均换4到5份工作。在生活中,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像孩子一样,对待世界充满好奇感,不断探索新的世界,即使是在成熟期,也应当保持这种精神状态——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九、跟随内心引领生命方向,其它一切皆次要
每个人的生活里总有些事情或愿望想要坚持到底。一生的目标是什么?追随内心的声音,用它来指引整个生命走向,无论其他什么事都会显得次要。如果让外界声音淹没掉自己的声音,那可能就会错失最珍贵的人生机遇。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压倒你内心里的声音,它才是真正指引你前行路途的心灵灯塔。
十、一生的价值不是拥有多少,而是在离开后留下多少痕迹
选择返回国内成立创新工场,以培养更多创业人才是我最近一次大的决定。这是一个正确或者错误的问题吗?人们对于生命目的有什么期待呢?金钱带来的快乐持续吗?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一生的价值不是拥有多少,而是在离开这个世界后的遗产。你希望百年的墓志铭上刻下这样的话语:
李开复(1961-20XX),热爱教育者,在中国崛起时代,他帮助许许多多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称呼他:“开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