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魔法书案件
湘乡流传着一个关于曾国藩的笑话,他在家中读书,一篇短文朗读了多少遍还记不起来。一名小偷想趁他入睡时行窃,但左等右等,曾国藩始终没有睡觉。这名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拙的人,怎么还有心思读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曾国藩的父亲曾麟書虽笨,但他的一生考取秀才十七次,只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然而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是一位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位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在太平军起义期间,全國束手无策。只有他独辟蹊径,以超凡脱俗之胆识创立湘军。在皇帝和大臣们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之际,他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最终攻陷天京”。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他剿灭太平军之后,在大盛之中察觉衰败先机,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基础——湘军。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失误,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他的深通官场韬略,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他秘书赵烈文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攻打南京不下的时候,他对李鸿章说:“我若能有李大人那样的聪明慧眼,也许早就成功了。”但李鸿章却因为害怕被边缘化而私下解释,将责任推给曾氏,从而使得朝廷认为这是李鸿章协助进攻,而不是因为他的努力。
这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物间智慧与能力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清晰和坚定。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都是下笨功夫,因为他们知道通过勤奋和坚持,可以克服任何困难,最终达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