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励志小故事你工资这么低为什么还不离开
文/十年后
几年前,我刚进北京那家知名的影视传媒公司实习的时候,看到大家工作时间很长,有项目了九点甚至十一点以后下班是常事,我以为他们的工资很高。
后来有前辈透露:学历高一点能力强一点的新人,也就4000起步吧。那时候公司里有个C哥,重点大学毕业,人很好,经常会领着实习生串胡同找小吃请客,但是他做了两年,还是每月税前5000多的工资,和别人合租一个2500的小单间,睡上下铺。
然后我以为这就是这座城市的正常水准了。你看,连那个北大毕业的L姑娘都在这里工作呢。 那时候我对门住了M姓男生,他一个人在北京二环内租了个带阳台的大单间,软妹币3200一个月。他见我们跟C哥经常出去吃饭还被请客,就问了一下他的薪资。然后下意识地说:那真的是挺低的。
M哥们儿是88年生人,工作也是两年多,那时我才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是C哥那个水准。我开始琢磨,为何C哥和L姑娘这样颇有点水准的人,却甘愿拿着卖白菜的钱,还活得那么乐呵儿?
「关心工资很正常,小白才会理想主义」
有段日子我整理以前大学时候的日记,从中翻出了这样一个让现在我的事情。这是我大学时代抱着学习态度坐在一场国内某著名主流媒体分享会暨宣讲会上听到的,那时听着有点名气的人交流对媒体的话题,还记录着要点。
到了提问环节,一位坐在前排身穿正装的大三女孩高高举起手,被叫到后,她毫不犹豫地说:“冒昧问下贵报大概薪资水准在多少?”作为小白的一员,我有些错愕。那天日记最后写道:
唯希望将来我到临近毕业,不至于像今天他们一样,只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被利益需求禁锢所有思想。但事实证明,还没到毕业的时候,我就已经忘记自己曾经写过那样一段境界颇为崇高又有些未经世事的话了。
我开始意识到,每个实习生的确都有一段时间,对实习公司薪资水平好奇,但如果他考虑过要不要留,那其实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招聘网站往往需要注册成为会员才能看到匿名者的提供数字,而招聘启事上的“薪资面议”好像保守了一件重大机密。而直接询问则显得太直率,所以人们试探性地打听、佯装无意地留意,然后综合考虑利弊决定去留或留下来。
到了面临真正择业时期,这些人的心中最重视的事物变得清晰:除了金钱以外,你可以从职业里获得更多东西,有的人为了经历;还有的人为了学习;而另一些,则因为爱好和理想。在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里,他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用一种平凡却又充满英雄主义的情怀去面对挑战,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份真正热爱并努力追求的事情,就是一切所需与追求的一切源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