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友情链接点亮贫困地区的希望之光
春寒料峭,连日阴雨,湿气浸骨头缝,家乡早春尤其冷。每遇此时,我便给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送去铜脚炉或布套包好的“汤婆子”,手与脚感知阳春之暖,为他们带来了温馨。说宝钗过生日时以甜食和热闹戏文暖贾母老人,那刘姥姥从大观园归来,姑娘们送她的物品、衣衫及银子,便是真正救急助困的暖心事。
我见许多迷途路人求助,或在暮色中等待顾客的小贩买下她们蔬菜,让老人们早点回家;亦或推动上坡运煤车,或劝慰别人在困境中,与他们共叹一声,这些都算得上是我对他们的一份关爱。在一次偶然遇到乞丐却无钱可给时,我紧握他的脏手,说:“兄弟,对不起,我什么也没带。”他却被深深感动:“谢谢,这已经够了!”
提到“暖老温贫”四字,不禁想起郑板桥所述炒米,如同天寒冰冻之际,用炒米来抚慰亲友的心灵。这不仅仅是一碗简单的食物,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在这冰冷欲雪的夜晚,他想到家乡贫苦百姓而心酸涩。隔三百年的光阴,我们仍能读出他的古道热肠与知心知肺的情怀。
拍摄专题片《板桥家书》再现这一情景,但误将炒米变成了爆米花。我解释铁锅炒出的炒米不同于手摇爆米机爆出的,但工作人员寻找不到清代乾隆年间的爆米机,只得作罢。我还记得小时候吃到的焦黄色香味浓郁的炒饭,以及撒红糖后一饮而尽、全身热乎乎地那种快乐。
最美的是泡炒米加溏心蛋,即用开水打鸡蛋刚熟时即取出,将半碗汤撒入盛有炖好的稀粥中,再加入红糖,一口咽下,那溏心蛋如海滨日出般流质,每次吃都舍不得,却又不得不慢慢吮吸,以满足那难忘的味觉享受。而能在这普通的人生小事中体验如此奢侈,也让我们铭记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