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追梦与造梦在催泪励志视频中成长为向上的自己
张翼的追梦与造梦:在催泪励志视频中成长为向上的自己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和财经作家,张翼花费了6年时间跟踪采访新东方,撰写了《俞敏洪管理日志》。2009年11月6日,在北京的中关村西区新东方大厦9层贵宾室,俞敏洪接受了张翼的专访。
现在,将这次访谈全文发表。
张翼:为了撰写《俞敏洪管理日志》,我浏览了你近十年的所有内部讲话、公开演讲以及新闻报道。我感觉“中国古典文化”对你影响很深,比如读《三国演义》,你通过分析刘备、曹操的用人得失与成败,得出基本结论“管理企业要在利益和人情之间找平衡”。在新东方最混乱的时候,你又再次研究了一遍《三国演义》,这本书对你的性格改变和思想提升产生了哪些影响?
俞敏洪:其实不仅仅是《三国演义》,还有《论语》、《老子》这些会聚集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经典著作,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我记得上中学时读小人书版块的人物故事,对情感与忠诚体会很多。在农村看到亲兄弟因为一点小事打得不可开交,我恨不得互相掐死;但一旦别人招惹其中一个,兄弟们立马联合起来和别人对抗,把别人的后背拿来,再接着打。
北大求学5年,我阅读800多本书,其中包括很多古典文学作品,最印象深刻的是《三国演义》的诸侯并起、英雄聚义、争夺天下的故事。经营企业之后重读《三国演义》,我总是在想刘备、曹操为什么能成大事?他们有什么特质?他们怎样凝聚一支经理团队?那些龙精虎猛的经理们为什么特别坚贞和忠诚?
此外,我还经常琢磨为什么“市井无赖”刘邦能够赢得天下而“西楚霸王”项羽却自刎乌江?曹操这个形象在小说里被描绘成了乱世奸雄,其实真实的曹操不能说完全是奸诈。他非常推崇孙子兵法,对孙子兵法有过详尽注解,我仔细阅读过,大获益智。我喜欢并钦佩他,他意志坚定,知人识人才,而且很懂得用人才,从而创造出了人才辈出、大好局面的环境。他的雄才大略战略思维足以吸引天下英雄追随他。
反复研读,《三国演义》让我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利益、情谊、理想目标,这些都是维系团队成就事业的关键因素。
1993年我和老婆创办了新东方,然后从海外请回徐小平、王强,我们赶走公司里的家人亲戚实现痛苦转型。后来新东方美国上市,有许多人说我们成功了,可以说新东方成功与我的个性相关。不过我做不了像曹操那样的人,因为我的个性比较弱一些。我这个人性情宽容乐于容纳,不会表现特别强势也不会独断喜欢倾听朋友建议忠告喜欢跟着朋友转。在新东方作为创始人的地位权威自认为战略判断一般不会犯错身边也没有像诸葛亮帮忙判断抉择。从个性来说可能更像刘备。
张翼:你的博客文章总是让人们生发出一种深切感动,让人们感到一种力量传递。你精神激励心灵励志一直是你培养的一种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已经成为新东方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塑造了一群理想主义者致富形象。但是从离职教师曾指出,“制造理想主义者创业假象”。
俞敏洪:“制造理想主义者创业假象”这句话,是由那些未能实现既得利益者的失落言辞。这份精神激励心灵励志已经成为我们的独特文化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人们来说、新东fang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家园。不过,只要有能力去驱动它,就可以让这些理念变为现实。而这种现实则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完成,而人才则需要通过利益来维系。这就是我们最初阶段虽然宣扬的情谊,无私无我极度化,但实际上还是以利益驱动为主体。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并不要求所有员工都必须充满同样的热忱承认,我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靠着家庭成员入职进行转型过程中的弊端因此,我们建立起这样一种模式将之称作现实之光即使面临各种挑战依然坚持下来当初选择留任其位置时也是基于这一点原因
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教育行业以及学生群体深刻理解所带来的启示
任何事情都不应忽视现实,即使面临困难也不放弃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让我们的人文关怀给予中国最广大学生群体以精神鼓舞及个人品格培养,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愿望
我们不再只是埋头苦干,而是一直抬头仰望蓝天,那便是一种朴素的心灵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