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的思念物品中的打动人心话最暖心短句
我曾两次聆听廖静文的报告,初中和高中时分。虽然当时年幼,不能深入理解她提及徐悲鸿时的哽咽情绪。直到2002年,我再次见到了廖静文,她已是八旬高龄,却依旧拥有一头乌黑浓密的发丝、光滑白皙的皮肤和清秀五官。她的紫色上衣让我赞叹,她微笑着解释:“悲鸿最喜欢紫色,所以我常穿这颜色的衣服。”
尽管廖静文的听力不佳,需要戴助听器并且说话要大声重复,但她仍保持着敏锐的情景感知力和清晰思路。她讲述每件事都从头开始,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让人感到亲切。
在1945年的最后几个月里,廖静文与徐悲鸿结婚前夕,为了与蒋碧薇之间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纠纷达成协议,徐悲鸿答应给予蒋碧薇100万元以及100幅画作。这段艰苦工作导致了他健康恶化。因此,当提到蒋碧薇时,即使是一位温婉的人物,也流露出愤怒与轻蔑之情。
当徐悲鸿去世的时候,廖静文才三十岁,一位独自面对漫长人生的年轻女性,再有新的感情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我决定避开那部分话题,是出于对廖静文以及徐悲鸿的尊敬。不过,她自己谈起了一段未涉及的情感经历。我问她这一生是否有遗憾,而不是指她没有实现个人的理想而感到遗憾,而是意指将生命奉献给了另一个人——而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情况下是否会感到遗憾。她回答说,有遗憾,那份遗憾竟然是一段不同于与徐悲鸿关系的情感经历。
在一次旅行中的火车上,与孩子们一同遇到的一个年轻军官成为他们家庭的一个朋友。他对廖静文产生好感,最终勇敢地表达爱意,并被接受。但是,他们最终离婚,因为在他的理解中,他无法完全分享或尊重她的对抗过往情侣(即某些时间点上的“别爱”的承诺)的感情。在失望中,他们选择了分手。
听到这些故事,我难以抑制内心涌现出的共情和同情。我做过许多采访,无论面对谁或听到什么样的故事,我总能保持冷漠客观,但此刻我的眼眶湿润了。“如果黄泉之路真的存在,我百年后能够再次相见于彼岸,将会哭着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对他诉说这五十年的思念。”这种伟大的爱让我深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