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无数个不专业的人是我成功的画布
在合肥的金鸡奖领奖台上,张猛感慨道:“我从来没奢望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个片子,但是不喜欢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我希望所有人能挤点时间静下心来,回头看看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时代。”他获得金鸡奖,这是他进入电影圈四年后的成果,为他的导演生涯画上了第二条剧情长片《钢的琴》的句号。
组委会评语中赞扬了《钢的琴》是一部创新意识强、风格独特的作品,它既融合了现实主义精神和气质,又保留了质朴的个性色彩。创作者通过独特方式讲述了一个寓言式故事,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塑造了一群诚实可爱、个性鲜明的工人形象,特别授予“评委会特别奖”。
《钢の琴》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情感。1995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时期,张猛回到老家铁岭帮姑姑装修服装店。在父亲年轻时待过的地方,他找到了那架曾被父亲和剧团同事手工制作而成的古老钢琴。这架非典型钢琴并不是由专业厂商制造,而是由当地工人的手艺打造,它与普通钢琴不同,也与那些记忆中的孩子们一样,不再拥有完美的声音,只剩下几次发声后便无法复位。每一次回想起这幕景象,都让张猛联想到一个词——绝唱。
90年代,那些年里,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同学之间有父母离异,有家庭因为经济困难出现裂痕;有人随着父母远走他乡,有人因成绩退步而失去了自信。那时候,每个人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动,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一群人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把体制内外的一切转变为新的开始。
大学毕业后,张猛分到辽宁电视台做舞美师。他在沈阳红旗广场遇见了一群吹喇叭的小乞丐,他们对他的热情举动深深触动了他。当晚,他听完他们演奏,便匆忙离开,却始终忘不了他们带给他的那份温暖和力量。
拍摄第一部影片是在2002年的春节期间,当时,他决定把报纸上的不同版块新闻事件结合起来拍摄。这次尝试虽然遭到了朋友们的一致反对,但最终还是成功推出了纪录片《耳朵大有福》,它在法国和韩国赢得连续多项奖项,让张猛发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并坚定地踏上了成为一名电影人的道路。
尽管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比如筹资问题、合作伙伴关系等,《钢の琴》的完成依然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关于工作阶级生命力的壮丽篇章。在影片中,无数个不专业的人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用行动改变世界。而对于这些“没有什么”却又拥有一切的人来说,他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别人的梦想,以及未来的传奇。此刻,就在这里,我们要向他们致以最崇高敬意,因为没有他们,我们就不能看到这样的光芒,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听到这样真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