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励志故事网上梦境的道路铺满了绚烂如火的红罂粟如同无尽的玫瑰海洋引领着每一颗勇敢的心前往未知之境
文/阿明
一个在海关工作的朋友,有天向我倾诉,她说她感到很虚空,在同一间办公室同一张桌子前坐了八年,每天干的几乎是同样的事,连呼吸的空气都是一个味儿,现在的自己与八年前的自己没任何两样,早上一睁眼,就知道今天将怎样度过。她感叹,这复印机里走出的日子让她窒息,留不下任何亮点和痕迹。
在旁人眼里,她拥有“金饭碗”的工作,还有稳定的家庭。我没有更多地安慰她,我说:“去买一本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看,如果你不能像狄安那样抛开一切独自流浪,如果你做不到那样,就不要抱怨。”
她读完这本书后,说她做不到那样的“在路上”,虽然内心深处确很向往——抛开现实的一切,没有行李,没有财产,居无定所,搭顺风车,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不断追求精神及感官上的极度放纵、自由、颓糜与荒唐。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们拥有几间房子(对于某些人来说还是奢望)、一个家庭、一张办公桌,最终只为存折上多加几个零奔走辛劳。当今中国,在巨大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在以物质挂帅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的精神空间,在物质压迫下,他们忽略了生活中的精彩,无数人的精神世界隐藏起来。在日复一日重复忙碌之中,有些人就会感到迷惘与困惑,要探究生命以及活着的情趣。然而现实像个铁屋子一样固若金汤,又怎能逃脱?
而这种情形,就如50年代美国那般出现。那时二战已结束,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精神日渐荒芜。《在路上的主人公萨尔、狄安,以及其他“垮掉的一代”》,就是那些以惊世骇俗行为,一颗驿动的心试图逃离现实状态的人们。
这种现实正如凯鲁亚克描述:这是个喧嚣疯狂的大都市,大街上整天汽车拥挤不堪,可怕噪音使人发疯,而这一片喧嚣背后的却是荒漠和虚无。大部分时间人们都生活在一种虚无飘缈梦幻之中……
他们不愿停下,只知道不断地出发、出发,再出发,对于所有的事情贪婪地体验疯狂、怅惘、迷失与放纵,对于自由享受和生命体验进行极端体验。
"生命极端体验"这些字让我想到了凯鲁亚克,他也是喜欢极端体验的人。《在路上》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作品,他花了7年时间从事旅行,然后用3周时间完成了一部作品,当他感觉灵魂深处呼唤时,用卷长达120英尺打印纸完成了一部没有标点或段落记号——那是一泻千里的思维瀑布,将水花洒得遍及心灵半个世纪以来打湿了许多人的心灵。
“我还年轻,我渴望远行!”这几句字涂写成岩浆,从白色纸页喷涌而出曾经沸腾整个时代的心。这不可否认,即使过半个世纪,也仍有人内心渴望那种疯狂、“无拘束”的、“不羁”的、“迷幻”的“旅行”。
谁的心不是温柔过?即便被课业压弯背脊或者沉重工作压得呼吸难耐,只有我们的内心知道,我们的心是柔软而温热。如果我们渴望迷醉,那就应该远离它,因为责任和爱意就在身边。但除了不知世事的小孩也有权利外,我们都不能彻底抛弃责任二字。而努力学习,为家,为孩子,为父母,是种责任;努力工作,为家,为亲情,是种责任……因此当我看到狄安为了追寻所谓“自由”而一次次抛弃妻子孩子时,我冷静下来发现只觉得他的行为是不负责任。他最终爱上了纽约的一个姑娘结束了他的流浪,而狄安继续他的旅程,“永远在地”。其实那些流浪者最后并未真正垮掉,他们成为了美国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也许他们明白只有把握手可触摸到的东西——责任、爱情亲情友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