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老年朋友连接贫困的温情链条
春寒料峭,连日阴雨,湿气浸骨头缝,家乡早春尤其冷。每遇此时,我便给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送去铜脚炉或布套包好的“汤婆子”,手与脚感知阳春之暖,是对老年人的温情关怀。如果说贾母过生日时,宝钗所赠甜食热闹戏文是暖心事,那么刘姥姥从大观园归来,姑娘们送她的物品及银两,更是真正救急助困的温情。这种“暖老温贫”往往体现在帮助迷途求助者、慰藉辛苦小贩,或是在运煤车上推一把;即使无法直接帮助困境中的他人,只能陪着叹气,也算是一种同情和理解。
据说屠格涅夫在一次遭遇乞丐时,他并没有钱,但紧握乞丐的手表示歉意,这份真诚触动了乞丐的心。提起“暖老温贫”,常想起郑板桥的话:在天寒冰冻之际,为亲戚朋友泡一碗炒米茶,加上酱姜,更是传递出深厚的情谊。这段文字如同穿越三百年的光阴,如今依然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关怀。
拍摄专题片《板桥家书》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的炒米变成了爆米花,这让我意识到清代是否有爆米机?但工作人员找不到相关信息只能作罢。我还记得小时候吃的炒米,不像现代的爆米花那么白,而是焦黄色,有着独特的锅巴香,一嚼就是个嘎嘣脆。这样的快餐速食,在当时已经很受欢迎,而且加上红糖更增添了一丝甜美。
最难忘的是泡炒米中加入溏心蛋,即在开水里打鸡蛋,将其半熟后立即盛出,与炒好的米和红糖混合,再撒入少许酱油调味。在咬破溏心蛋流出的液体,以及喝下最后一口带有微微甜味的汤水之间,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被冬风吹拂过的小镇,那里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充满了家的温度和亲近的人间烟火气。
对于躲避寒冷的人来说,一碗简单却充满爱意的炒饭就已足够,让他们感受到世间有人愿为他们而存在。而如果能够再次得到那两颗溏心蛋,那无疑将是一个令人终身难忘的事业——这便是我所理解的一种“暖老温贫”的精神,它不仅仅是一份食物,更是一种人性的展现,是一种永恒且值得铭记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