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赋能才艺更为持久历史巨匠事迹铭记于物品
在中国作家界,她是最年长的新星,已近106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笔耕不辍。作为才女中的典范,她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优雅与宁静。杨绛先生跨越了两个世纪的人生风云,是钱钟书心目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的才华和魅力虽然被岁月磨砺,但依然闪耀着光芒。
1911年7月17日,杨绛诞生于无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是一位著名的大律师,而姑母杨荫榆则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自幼聪慧过人,不仅学业优秀,而且性格乖巧深得父亲宠爱。
1928年,一心想报考清华外语系的她,却因南方没有名额,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在校期间,她勤奋学习,不仅专业成绩优异,还擅长音乐,可以弹月琴、吹箫,并精通昆曲。1932年初,她放弃出国留学机会,以毅力考取清华研究院外国语研究生。
爱情如同一场意外相遇。她在清华研究院与钱钟书相识,并于1935年结婚。但婚后的生活并非游刃有余,加之钱家传统观念强烈,对待她也颇为严苛。她甘愿做钱家“灶下婢”,支持丈夫留学英国。在英国时,他发现自己竟然分不清左右手,也无法系鞋带上的蝴蝶结,即使拿筷子也需他人的帮助。
尽管如此,杨绛始终以微笑面对,用自己的方式照顾他,比如从自己的食物中省下给他吃部分,同时担心他是否吃饱。这份默默付出的爱,在生活的小事上体现出来,比如当他打翻墨水瓶或弄坏东西时,她总是笑着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
他们有一女阿圆出生后,杨绛除了照顾孩子,还要辅导丈夫学习,这些都成为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他们遭遇困难,如灯泡爆裂等小问题时,她总是温柔地说:“不要紧,有我呢。”即便是在丈夫因为枯燥而考试不及格时,也是她帮助复习让他过关。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经历了战乱和政治运动,每一次挑战都让他们更加坚定。而在这些艰苦岁月里,杨绛仍旧坚持写作,不断创作出了许多作品。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被迫承担各种差事,但她始终保持乐观态度,与群众打成一片,用这种方式来应对困难。
1970年代后期,他们又被安排到干校劳动,其中包括种菜工作。这段时间里,Yang Jiaoying 在菜园看管蔬菜,同时利用这个时间阅读或写作。她用膝盖当桌子,看书或写字,这就是她的工作模式。
1994年,当钱钟书病重住院时,已经八十多岁的她独自照料丈夫。不久之后,其女儿也病重住院,而这次距离比之前更远,但仍然奔波照顾。此刻,那句“我尽力保养自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于夫君来说,“妻在先”至关重要。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家庭秩序和尊严,更希望能活到比老伴早一年离世,以此来平衡一切失落与遗憾。
2005年9月23日,当接连失去两位亲人后,再次单独面对世界的时候,由于92岁高龄已不能再继续续写《我们仨》,但还决定整理其逝去者留下的文稿,将七万余页的手稿整理出版。此举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是对记忆的一种尊重,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超越时代限制,让才能延续下去的心愿表达。而这正好证明了阅历能够让才华更持久,更能体现女性如何通过忍耐而保全天真性灵,使得内心之沉稳强大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