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杰出人物故事简介梦想追击者坚韧不拔的胜利之马
人生如同一场无尽的冲刺,直到我们放弃追求那些看似触手可及的天花板。1983年7月,我从湖南湘潭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从此我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英语教学上奋斗了三十多年。近些年来,许多年轻朋友们会向我提问,其中有几位好友曾经好奇地询问:“胡老师,您为什么总是在达到巅峰时刻后选择重新开始?您那份勇气和魄力如何让您能够快速前行?”我想要分享的是,这一路上的每一步都是一次突围,如果我们不能够突破,那么就是因为我们的想象力不够。如果我们不能够突破,是因为我们看到对岸美丽风景却害怕迷失方向。如果我们不能够突破,我们可能就生活在别人的眼中,不愿尝试成为自己。
大家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36岁被视为一个特殊的本命年,这一年应注意健康,但是在我的本命年——2000年的这一刻,我做出了改变人生的决定: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我当时在国际关系学院工作,一步步崭露头角,最终获得特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且享受五十岁以下教授待遇。但是我始终思考着未来的学生数量,以及未来能否继续影响更多人。在那个时候,我决定投身于民办教育机构,以扩大讲台、增加学生和读者,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努力。
面对领导辞职的建议,我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即使面临现实挑战。我说:“如果没有房子,也不介意。” 我爱人的职业也跟随着转变,我们一起离开国际关系学院。这背后的决心,就是要么全力以赴,要么彻底放弃。这或许是湖南人的性格之一——倔强。
最终,当领导同意我的请求时,我感到既惊讶又恐惧。当医生诊断出心理问题并鼓励我勇往直前时,我深感感动。这些年的创业历程,让我明白,无论何种形式的创业,它都应该带来独特价值给社会与群体,使之更美好的存在。而不是单纯为了个人利益或财富追求。
到了40岁左右的人生阶段,有些人会觉得已经懂得很多,但仍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探索和冒险。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开始的人生。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再次做出了重要决定:自主创业,而不是停留在已有的成功状态中。我希望通过创建一个结合庙堂英语严谨系统与江湖英语灵活多样的学校,将两者的优点融合开辟新航道,同时也希望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