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同学聚会是人性中最为坚定不移的信仰像一张充满励志力量的人性画像每一次相聚都能点燃心灵深处最炽热
白岩松:同学聚会,人性中最坚定的信仰——一个关于友情、岁月与回忆的励志故事
文/白岩松
在我们心中,同学聚会不仅是对往昔校园生活的一种怀旧,更是一种无形的信仰。它让我们跨越时空,将分散的友谊重新凝聚在一处,就像一张充满人性力量的人生画像,每一次相遇,都能点燃心灵深处最炽热的火焰。
当年轻时,我们常听到旁边同龄人的自嘲:“老了。”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则是:过去的事情清晰如画,而今天上午做了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是否意味着老去?每次同学聚会,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场景,一幕幕细节都被挖掘出来,知道和不知道都知道了,但那些前后那几天过得却好像都忘记,因为注意力全集中于聚会之中。
不知何种因素,一种时尚正在快速扩张,那就是同学聚会。儿子与同伴们十来岁已常有聚会,母亲七十多了,一回老家,最盼的是老同学聚会。而我,也经历过,在昨晚刚刚和高中同学喝完大酒,今天上午十点,小学同学已经守候在家门口;中午喝之前,还要趁清醒提醒自己:晚上还有初中同学的聚會,不可被酒冲昏头脑,可酒杯一端,我誓言烟消云散。
一个班级是否可以常有聚會,要看上学时期气氛和友情密切程度,要有几个热心张罗的人,用他们辛苦与热情点燃那些半推半就欲走还留的同学;第三,有组织者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智慧,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理由。
比如我的高中班级,每隔十年便有一大度集,又五年一次小度集。而北京中学中的我,与日常集外,还开创了一份九月一日必集传统,因“开学”。我曾看到杂志上的康洪雷访谈,他和我一样,是内蒙古人,每年他都会回草原,与朋友们共饮烈酒,只要下得顺利,他们就会释然:“这小子没变。”
看着这些,我泪流满目,只好合上了杂志,再没看剩下的半本。我无法抗拒这种感同身受。大学里的我并非草原,但也不少喝。一位天津伙计如马三立般留下经典感慨:“每次咱们班团圆,我只记得前半截,后半截都是下次团圆时伙计们讲给我听的。”
其实很多人恐怕都跟他一样。在大学入学二十年的我们组织团圆,以名“至少还有你”,明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路途顺逆如何,不管眼泪多于笑容或相反,都值得欣慰——至少还有你。在团圆前,我们收集各位提供校内旧照稍加编辑制作成大大的专辑。在团圆开场,我们几百个中年男女重新汇gather教室里,老师也请回来。一开始,就是老照片播放,当20年的岁月,看着有人带来的孩子依然快乐地游戏,这突然产生一种巨大的错觉,这是过去还是现在?
在团圆间,便有笑话,比如某男向某女敬酒真诚借着酒劲说道:“上学时,我一直暗恋你,你叫什么名字来着?”满座哄堂大笑。他只好干杯为敬。团圆间惯用的语是“没变”,大家互相陪着慢慢变老自然觉得彼此没变。但隔一会走进校园,看师弟师妹正与自己当初年龄一样,大笑,“没变”纯属自欺欺人。
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次,我们将过去校园流行歌曲舞曲编辑成二张CD长达2小时5分钟,在旋律里行进,让大家似乎得以安慰,不觉年华老去。再有一次舞终夜未眠,将所有能想到学校时代歌唱了一遍直到脑海空白。
2009年更宏伟,全毕业二十周年,便举办全年级团结活动之前光策划会议就开近10次,最终数百人云集校园踢球跳舞联欢大会成为难忘记忆一年后许多伙计又要庆祝成功举办一年后的再度集合。此乃由此而起,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只是单纯的情感交流,它承载的是一种信仰、一种对于共同回忆、共同未来期待的一种坚持,即使我们的道路渐渐分离,但这个信仰永远不会磨损,从而使这股风潮不断延续,为现代社会增添了一抹温暖色彩,也许这一切,并不是偶然,而是在岁月的催化下自然形成的一个文化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