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前夕陈道明的书香故事无用之身得从容
六十前夕,陈道明的书香故事:无用之身得从容
文/陈道明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所以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不像现在的人们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他们的心理跟着急功近利走。
其实不只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一种病症——“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来越远,这样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而人们的心则变得越来越浮躁。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的物品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心脾肺;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其中前者是基础,而后者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升华。
与其一味追求那些能立即见效的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毫無价值却能带来宁静与美好的东西。这是我从小弹钢琴喜欢到钟爱的一段旅程。我有一台珍藏版电子钢琴,无论去哪里都会带着,它让我找到了一个逃离现实压力的方式。在画布上挥洒墨水,让画作成为我的内心世界的一部分,我发现自己被深深吸引。我还迷恋于书法,每一次抄写古籍,都让我更加接近内心的声音。而棋盘上的每一步棋,是一种思考生活哲学的手段。
这些,或许只是平凡而又充满意义的小确幸,它们让我的生活丰富而精彩。如果有人问你,要不要放慢脚步,从容享受生活,你会怎样回答?记住,只要保持内心纯净,那么,无论年龄如何,都能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