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60岁前夕从容面对中外励志小故事共赴成长之旅
陈道明60岁前夕:从容面对,中外励志小故事共赴成长之旅
文/陈道明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不像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个就跟着急功近利了。
其实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所以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而人们的心则变得越来越浮躁。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的物品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心脾肠;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与你同甘共苦;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上善于言“No-Action”。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两部分,其中前者是基础,而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与完善。而追求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其是否被认为有用,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份宁静与内省,是一种深刻的人生的理解。
我的钢琴伴侣是我最忠实的情友,从童年开始弹奏至今,它陪伴着我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情感波动。在忙碌而又充满压力的工作之间,我总会抽出时间去练习,或是在旅行途中的空隙中,用电子钢琴代替真实的声音,让音乐成为逃离现实烦恼的一扇门。在画布上挥洒墨水,在纸张间跳跃笔尖,这些对于艺术并非专业者的尝试,也成为了我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
棋盘上的棋子是我思索未来路线图,它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更能让我冷静分析问题。我喜欢围绕棋局构建自己的哲学,即使输掉游戏,也不会感到失落,因为输赢并不决定一切,只要过程中的乐趣足够,那么胜败乃兵家常事。
这些活动,或许显得有些平凡,但它们构成了我的个人世界,让我保持着自我、本己、真己。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使再普通不过的事情,都值得珍惜,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格魅力。如果要问养生的秘密,那就是通过这些简单而纯粹的事物,使自己保持年轻永恒的心灵状态。这,就是一位老演员如何实现身体安康且精神充盈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