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巨轮上寻找那一刻的转折我为什么工作不出色
文/王路
2008年,我本科毕业,去一家民企上班。上班第一天,领导给我个任务,让我统计数据,汇总成表,一周完成。我估算了下,别说一周,一天就能完成。我马上动工,连厕所都顾不上去,希望下班前交工,给领导一个惊讶。
做到三分之二,我被叫到会议室开会。开会非常无聊,我只想赶紧干完活。下班没做完,加班两个半小时,最终弄好,然后发给领导了。
第二天,被批评了,说我应该在开会时不要溜走。我解释是我正忙着干活去了。他说,要干活,但不能在开会的时候干。我说,我是想要抓紧时间完成,而且已经完成了,也发给你邮箱了。
我的工作可以说是很完美地完成,但领导看过后,对我提出了几点意见,让我改。我迅速改完,然后再次发送给他。他又让我增加几点意见,让我继续修改来回几次之后,我明白了,为何总有人有意见,是因为我的速度太快了。
多年后,我认识了一位朋友,他在外资企业工作。我告诉他你们公司员工素质应该挺高吧。他回答:“哪里,那里好多人挺蠢的,他们简单的事情都干不好,不断需要帮助。” 我问:“人家不能好,你就能更好?” 他回答:“她们半小时搞不好的东西,我三分钟就搞好了。”
“这岂不是让别人很受打击?” 我问。“你笨呀,”他笑,“虽然三分钟能做好,但要拖到一个小时才告诉她。不然,她知道你比她强那么多,你就死定。”
瞬间明白过来。在很多时候,即便顺风顺水,也不能表现得太顺风太顺,要呈现一种努力的样子。你如果老老实实讲,每天没有付出多少努力,就不会有人嫉妒,只有感激和同情。
很多人见不得别人太顺,如果是在相同位置上的话。你要跟他们讲,你怎么辛苦、累多少,每晚洗头掉头发、夜里睡不安觉,他就会放心,因为这是你的代价。他心里就会平衡一些。
以前,在人人网写文章时,有个作者经常来查看我的阅读量。一旦发现最近访问者出现于最前面但从未留言或分享过文章,那么他终于分享了一篇垃圾短文,并评论:“原以为王路水平这么高,看来不过如此哈哈哈。”
感谢他的教诲。那条道理直至2014年之前一直让我吃亏。在2014年之前,我们职业还不是作家,而是一家事业单位中任职于不知性质的部门——办公室部。这类不知道什么性质的工作也叫办公室工作,它们由财务部、人力资源部这样的部门负责,而我们的部门则名为办公室。别人的部门有具体内容,我们却是处理各种杂事,比如会议纪要和日报等,这些并非难题,却常常让许多人无法胜任。但由于能够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往往将此类任务委托给我,使得我的能力提升毫无裨益而引起众人的嫉妒对自己的能力提升毫无帮助。
长期以来,不懂这个道理,以为一个人作为普通员工应当把每项工作尽力做得出色,从而赢得领导认可,然后才能得到更多重要且有价值的事务。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许多情况下核心任务并不可能直接交由你进行。你把事情做得足够优秀,但是其他同事又怎样生活?他们如何谋生?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某件事物被精通,就一定能接触更深层次的事物。这中间存在一道鸿沟,要等待有一座桥出现才能跨越过去。
孔子曾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老子则提出“和其光,与其尘”。即使再坚硬的一颗钉子也需找到合适木材才能向上钉入;对着石头钉下去,即使砸不断也不免磨损。如果当初没有改变方向,现在仍旧只能局限于撰写会议纪要与日报写作越出色,其余机会减少,无论文学创作还是其他领域梦想,都将遥不可及。此时此刻,只应韬光养晦,在韬光养晦中寻求释放自己潜力的路径。而且为了避免精力耗费在讨厌的事情上,便必须与之共存。与之共存,则可韬光养晦,在其中寻求释放自 己潜力的路径。所以,为何我的工作一直以低标准接受呢?原因就在于这样可以保持个人选择自由。当人们始终对我们充满信心时,我们必须承担责任。当人们开始期待我们达到更高标准时,如果失败,将导致失望和背叛。但若始终保持谦逊,不让世界看到真正的力量,可以避免责任和期望之间极端落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宁愿保持一些瑕疵,让世界认为我们只是普通的人,用这种方式维持一点个人空间,这种平凡化策略,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未来选择自由,同时也保护自己从那些期待中的压力中逃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