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90后知名人物的双重面貌智慧与勇气之对偶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
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篇文章,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
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买一本来瞧瞧。瞧瞧之后,更吃惊。这家伙,上承三省吾身的祖训,对下开自我批评的先河,不忘修身养德,每刻抓自己活思想,每斗私字一闪念,都堪作样板。不像我和我所见的一些人,只在嘴上挂着自我批评,在会上说说罢了,他有具体措施,将落实在行动上。
道光二十二年,他三十一岁,从十月初一那天起,就灵魂深处爆发反动,为自己订了一份“日课册”,名之曰《过隙影》(联想到“”时者,“过电影”),天天在上面写。他写些啥?每日一念一事,一切皆写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凡日间过恶,即使身、心、口过,也记出终身不间断。”
《过隙影》必须字字写正楷,以示狠抓狠斗狠修养。不但写,而且做。在十月初九日,也就是《过隙影》刚写到第九天,便猛省从前与小珊结仇怨,当时因愤怒而行为失当,现在却恳请赦免,并表示愿意弥补错误,最终成功化解矛盾,使关系恢复原状。
他坚持每晚撰述这些文字,用以警醒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严格要求和自律性质的实践,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在他的笔下,每一次文字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而不是仅仅为了表面的形式主义或是功利目的。
咸丰四年十一月攻下黄梅县至九江府期间,他函告家人:“军中声名极好,在所过之处百姓爆竹焚香跪迎,有送钱米猪羊来犒军者。”如果这个人的热情能够点燃其他人的希望,那么太平天国内部将可能出现转机。但遗憾的是,他并未因此而感到骄傲,而是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
两月后奉旨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但他仍然坚持:“官阶不再进,我只愿守我的职责,不愿多添什么虚名。”这种言谈举止显示出他对待职位权力相对于个人品德修养更加珍视,以及他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人生观念和职业操守。
第三年,即咸丰六年,他战局扭转,再次函告弟弟:“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我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略丰亦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90后知名人物通过不断学习战争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表现出了超凡脱俗的毅力和智慧,让我们不得不深受启发,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在今天社会环境中的角色身份背后的责任担当,以及我们是否能像这样去严格要求自己去实现自身价值?
最让人敬佩的是,这个90后知名人物无论是在国家大计还是家族教育方面,都展现出了远大的理想和清晰的人生规划。他提醒世人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你拥有的知识或者你的能力,而更多的是你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能力去服务于社会以及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而这一系列言行举止,被视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格魅力象征——诚信、勤奋、 勤勉等美德,它们构成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典范形象,让人们回望往昔,也激励未来各位新时代青年的方向指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