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料到真正的智者隐藏在下笨功夫之中
曾国藩:笨拙之路上的智者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凤。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际,他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再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然后攻陷天京”。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使清王朝取得了最后胜利。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在剿灭太平军之后,他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深通官场韬略,他像太极高手一样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他的对策是回复给皇帝一道辞气卑约的奏折,不望有功,但求无过,对比李鸿章的小算盘显得恳挚而不温不火。这仅举数端就可看出,“笨拙”已臻最高层次,是非常人可比。
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他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全靠的是“笨劲”。父亲要求他,不懂上一句,不懂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抗击打能力特别强;因为没有技巧,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而那些有小聪明的人绕着走,因为基础松垮垮。
虽然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就越来越顺。一旦开窍后,他就能迅速达到顶峰,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他总结自身经验,说这是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要以困勉之功立志。
在战争上,也同样依赖这一精神。当敌我双方都认为某地易守难攻时,他会选择那里的战斗,因为他的研究表明那里是最容易被我们掌握优势的地方。而当所有人都认为某个计划不可行时,他则会提出那个计划,因为他的分析显示它实际上是可以行得通且有效果的一个方案。
其待人接物更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一生要求自己做到真诚实朴,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让别人占便宜而断然不同意占人的便宜。这也是为什么李鸿章终身感激涕零,每每提及“我老师”三字的事故。这个品质让朋友很多,如云似雨,而且指挥如意,有助成就洪杨结束后的胜利。
当然,最有意义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就是扎实彻底使避免中国式思维局限和弱点。这一种思维方式避免直接跳跃真理与谬误之间那一步距离,而西方思维重视逻辑和差异性,从量化分析事物间差异进入路径前进因此能发展卓越理性思维建立严密学术体系。此种思想方式由于其踏实踏到底达到了少有的严密程度成为西方模式的一部分。如果遇事情,就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琢磨细细分析,把正面分两面再分一次把负面也有正反考虑每个因素研究到位确保透彻理解如此分析下去对任何事情都会观察透彻找关键把握然后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作准备。在处理完毕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参考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思考方法,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称其为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过步子才能登顶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