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人心的三则真实经历及启示
在这个世界上,良知是最高的准则,是不允许用任何借口来无视的。自然法永远高于社会法。
第一个故事: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评论:大清国人人有病。什么病?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隶,还以为自由着的病。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有一类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却有着统治阶级的思想。
他们似乎忘记了,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带来的束缚。这让我深思,让我们反省,我们是否也像那些被迷惑的人一样,被错误观念所误导,从而失去了真正的人性和自由?
第二个故事:
十八世纪中期,一位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宏伟宫殿。一天,他登高望远,却发现一座磨坊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决定买下这座磨坊,但磨坊主坚决拒绝,因为这是一家祖辈留下的产业,不愿意轻易放手。
尽管面对皇帝的大怒与强制拆除,但磨坊主依然坚持到底,最终赢得了法院判决,并获得补偿。在数十年后的某个时刻,当年那位磨坊主的一名子孙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时,他写信给当今皇帝,以自愿出售这座磨坊。但即便如此,这份土地仍然被保留下来,用以铭记这一段历史,并象征着法律独立与公正裁判的精神。
第三个故事:
1991年的柏林,一场关于柏林围墙守卫案件在法庭上进行审理。这起案件牵涉到四名东德年轻士兵,他们在尝试逃离国家时射杀并致死了一名试图越过边界逃往西德的人。此次审判引发了广泛关注,因为它揭露了权力、命令以及良知之间复杂纠葛的问题。
最终法院作出了一个明智且勇敢的判断:虽然这些士兵是在执行命令,但他们必须承担责任,因为他们知道这一行为是不合理且可能导致死亡。而对于那些受害者及其家庭来说,他们渴望的是正义,而不是仅仅是一个官方文件上的记录或惩罚。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封建时代还是现代社会,只要人们能够保持自己的良知,对抗压迫和不公,就能唤醒更多人的觉察并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不断努力的事情——为追求真相、正义和自由而战,为实现更好的未来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