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聪明的人都隐藏着怎样的下笨功夫让我们追寻那些值得大学生崇拜的偶像背后的秘密
曾国藩:一个家族的辉煌与衰落的背后秘密
湘乡有个笑话,讲的是曾国藩在家中阅读时,一篇文章他读了多少遍依旧记不下来。一名小偷打算等他入睡后行窃,但左等右等,他始终没有入睡。小偷无奈,跳出声:“这种笨拙的人能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曾氏家族的天资并不突出。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以其笨拙闻名,其一生考取秀才十七次,最终在四十三岁时方过关。
然而,另一方面,曾国藩却展现出了极高的“精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在太平军起义期间,全中国陷于混乱之中,只有他独树一帜,以超凡脱俗之胆识创立湘军。在众多将领和大臣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的情况下,他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这一策略被证明是高明无比,并为清王朝最终取得胜利提供了关键指导。
他的审时度势能力也是非凡。他自古以来功臣中,如同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寥寥。他剿灭太平军之后,在鼎盛之际预见到衰落的大趋势,并果断辞去节制四省大权,同时采取果断措施裁撤自己的权力基石——湘军。他的一生在官场上几乎没有重大挫折,是传统官场成功者的少数之一。
他的深厚的官场韬略如同太极高手般巧妙地化解各种难题。他秘书赵烈文日记中记录了一段细节:攻打南京未能成功时,朝廷命李鸿章协助进攻。李鸿章既不愿夺走曾氏兄弟首功,又想推卸责任,因此私下活动做了许多事情。而曾国藩回复皇帝奏折坚请派遣李鸿章,不图功而只求无过,使得李氏的小心机显得有些露骨。赵烈文评价道:“他的手段虽简单,却远胜于李几倍。”
仅从这些点可以看出,曾氏家族中的“精明”已经达到了最高层次,对此普通人难以企及。这正是那特殊的“笨拙”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哲学,即尚“拙”。据说:“天下至拙能胜天下至巧。”这也就是说,无论何种情况,只要能够耐心且不懈地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对于科举考试来说,这种专注单一方向,不懂技巧,而是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的人生态度,在当时培养成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精神。而这种经历给予了他独特启示:所谓“笨拙”,其实也有其好处。在艰苦学习过程中学会面对挫折,从而变得更加虚心;那些早早进入仕途的人虽然智慧横溢,却因缺乏实践经验无法真正掌握世事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基础;相反,“笨”的学习方式则不会留有死角,因为它扎实彻底,有助于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尽管如此,他九年的秀才考验结束后,一旦开窍,便顺利接踵而至:第二年即中举人,再四年再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入学府门庭若市的同学们,却连举人都未能获得。此刻,他总结自身经历,将其归纳为:“读书立志须用困勉之功。”
在战争方面,也同样如此。作为指挥者,他信奉稳扎稳打,没有贪图速效,没有追求奇谋,而是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但同时也非常谨慎,不轻易发动战斗,每一次行动都经过详尽研究敌我双方的情况以及各项准备工作,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每一次行动都是充分准备后的决策。
然而,在待人接物方面,更是在诚信与直接表现在身上的表现上体现出来。一生要求自己做到“我不说大话,我不求虚名”,做事更是情愿让别人占便宜(宜)绝不同意我占人的便宜(宜)。尽管左宗棠对他抱有怨恨甚至耍弄,但仍然保持着宽容与慷慨,为此一直未报还任何恩惠。不仅如此,即使遭遇误解和挑战,如李鸿章这样的盟友,也始终受到他的关爱与支持,最终成为感激涕零的情谊伙伴之一。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思维方式。那是一种严密透彻、逻辑性强,与西方科学思维类似,它通过逻辑分析事物间差异性的方法前进,因而能够建立严密体系。但这不是唯一一种思考模式,在中国文化里重视直觉体悟,以及类比推理,而忽视逻辑分析,这导致很多聪明才俊往往错失真理与错误之间微妙差距。此外,由于缺乏系统训练,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或偏离目标路径。不过,被称作探索者先驱的心灵勇气让他们敢于冒险探索新领域,有些则因为勇敢迈向前路,让世界发生巨变。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一切的事情,请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