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正的智者他们隐藏在平凡之中下着别人不愿意做的功夫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天赋,但他下了很多别人不愿意下的功夫。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际,曾国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自古功臣,如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剿灭太平军之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他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他毅然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
他的深通官场韬略,使他能够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左等右等,就没有见到他的睡脸。这小偷忍无可忍,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凤。正是与众不同的“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他的学习方式简单粗暴,没有什么技巧,只知道一条路走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一点被称作“拙”,但它给予了曾国藩独特的心理素质:勤奋、吃苦、踏实精神。此外,“拙”还使得人们更加虚心,因为他们没有智力资本;抗击打能力特别强,因为他们经历了挫折教育;而且,他们不会取巧,所以不存在死角。
尽管如此,“真聪明的人都是下笨功夫”,这句话并不意味着所有成功的人都必须经历艰苦卓绝的地狱,而是说那些最终成功的人往往需要承受更多困难和挑战。而对于像曾国藩这样的伟人来说,那些困难和挑战反而成为了他们所需的一部分,是它们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