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杰出人物故事简介商界巨擘背后的真实传奇
文/胡佳恒
商界巨擘们的励志故事在我们耳边回响,但这些戏剧化的桥段,远非他们真实面目的全部。职场鸡汤对你来说可能已经熟悉无奇,他们真正的心声,只有在以下三个场合才会流露,那就是开会、开会、再次开会。
然而,在观察他们如何在会议室中手腕一挥之前,让我们先放下那些畅销书和教科书上的会议原则吧。这套标准虽然严格,却大多数时候显得不够用,偶尔却被用来证明某些决策无效。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这样的会议方式,他们在商界的地位可能就不会如今天般巩固。这是为什么,我们提醒你要留意他们在会议时的一举一动,以及背后隐藏的原因。
黄光裕习惯于深夜召开会议,他的工作日常是午夜上班到天亮下班,而公司的重要讨论与汇报都围绕着这个周期进行。有的员工汇报,还需等他凌晨,再第二天早晨打卡。
媒体报道指出,“黄光裕太过狂躁了”,“有时我们聚集于会议室,一通电话,他便透过摄像头聆听并观察。”因此,大家在会议室内承受极大的压力。
马云同样是一个喜欢深夜召开紧急小组的人。在创业初期,当他想探索一个新点子,便迅速拨打电话。一通电话之后,他就在家里紧张地筹备,一家人挤满了三十多人,屋内弥漫着烟雾,就像毒气室一般,而他的儿子不得不被关进房间,不准出来。孩子逐渐长成,与父亲相似,却瘦骨嶙峋,如同火柴棍支撑的大脑袋。他家的晚餐常是与工作人员共享,这样的生活让孩子慢慢模仿父亲形象。但也正是在这种疏忽沟通中,他儿子养成了网瘾,直至母亲辞职全职照顾,最终成为家庭悲剧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连夜开会,这场著名家庭挫折或许不会发生。
柳传志,从《选集》中寻找企业管理智慧,其领导下的联想集团,有一次每逢100-200人的重大活动,都必须以唱《联想之歌》为开始,以齐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为结束。不过,这个规矩曾因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而被打破。当年加入的外国员工尝试唱歌,只能听到怪异的声音,使柳传志感到困惑。此外,也有一项规则——迟到罚站,但这项制度最终因其老领导遭遇罚站而被废除。柳传志甚至自己也曾因为误入电梯而遭罚坐,更后来取消了这一规定。
任正非,被公认脾气暴躁,在开会前往往需要调整气氛:鼓动大家讲笑话,每次高层聚首,都有人提出谁先讲一个笑话?
还有俞敏洪,他虽口才出众,但新东方高层聚集时,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无语。他坚定立场,即使面对老母亲,也无法说服她。而且老太太口才超越俞敏洪百倍,她的话题从拿执照到办餐饮店,从新东方传达室到俞敏洪办公室,从CEO王强到各级员工,最终总结:“你们只知道上面瞎折腾,不懂管理!”
唐岩更是不屑于任何形式的正式讨论,对PPT报告持四个字概括即可。而史玉柱几乎只与研发团队接触,并希望降低对自己的依赖度。而雷军,则直接宣称:“从不参加决定性的会议。”移动互联网时代速度快节奏不同,所以别说参加决策大会,就是邮件也不发,用手机解决问题足矣。在创业初期,他们确实有过类似的交流,不过雷军主要说三句话:“这个点很好”、“速度碉堡了”、“后盖太有金属感了”。
相比之下,这些互联网新贵正在改变中国商界对于正式闭门议事的情境。偏执决策仍然存在,比如黄光裕能够因为下属意见不同,将人赶出房间;但互联网企业中任何人都可以打断李彦宏讲话,而李彦宏则需要耐心倾听介绍,无论结果如何皆需得到明确结论。这就是每位商界巨擘所遵循的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要成为这样的人?知道大佬们起步有多么早吗?你9岁玩泥巴,那些穿西装成大佬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