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正聪明的人是如何默不作声下苦功夫的

  • 励志名言
  • 2025年02月27日
  • 揭秘:曾国藩是如何以“笨拙”成就伟大的? 湘乡流传着一个笑话,讲述了曾国藩在家中读书时,一篇短文他朗读了多少遍都背不下来。有个小偷本想等他睡着后偷窃,但左等右等,他都不见得睡。这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虽天资并不出色,却是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

揭秘真正聪明的人是如何默不作声下苦功夫的

揭秘:曾国藩是如何以“笨拙”成就伟大的?

湘乡流传着一个笑话,讲述了曾国藩在家中读书时,一篇短文他朗读了多少遍都背不下来。有个小偷本想等他睡着后偷窃,但左等右等,他都不见得睡。这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虽天资并不出色,却是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在太平军起义之际,全中国束手无策,只有他独僻蹊径,以超人的胆识创立湘军。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之际,满朝如无头苍蝇,而只有曾国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然后攻陷天京”。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自古功臣,如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剿灭太平军之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深通官场韬略,他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不仅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间,而且能够巧妙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纠葛。他的对策总是在低调与智慧之间寻找最佳方案,让敌我双方都难以预测他的下一步行动,从而避免了一系列潜在危险。

正是这份扎实且严谨的性格让曾国藩能够在充满挑战和艰辛的情况下取得辉煌成就。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坚持用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花哨或欺骗的手法。

尽管如此,对待学习和工作,他始终保持一种简单而坚定的态度。不懂什么技巧,不信任捷径,只相信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份笨拙实际上培养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和吃苦精神,是他的成功所必需的一部分。

虽然历经九年的考验才一次次通过科举考试,但一旦开窍之后,他的事业便越走越顺畅。而那些早早进入仕途的人,却未能达到同样的高度。这说明,“笨”看似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憾。

在打仗方面,也同样展现了这一点。没有任何奇谋怪招,只要稳扎稳打,就能赢得战争。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因此,每当面临战斗时,都会仔细研究敌我双方的情况,以及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充满弹性的作战计划。

此外,在待人接物方面,也表现得异常诚恳,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一生要求自己不要做虚伪的事情,更不会占别人的便宜,即使遇到了挫折也从不怨恨别人,而是不断学习,最终成为众多朋友的心目中的楷模,他们永远感激涕零地称呼他为老师之一世好友李鸿章也不例外,这些都是因为他的品德高尚和真诚待人所致。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认为只需聪明即可成功的人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真正卓越的人通常是在勤劳与智慧之间找到均衡点的地方,他们追求的是深入分析事物,无论何处皆思索周全,使他们能够洞悉一切缺陷并提出完美解决方案。而这些都是建立在那基础上的,即使某个人开始似乎很“笨”,但只要他们持续努力并坚持正确方法,他们最终将会达到的目标远比那些只依靠运气或聪明才智的人更进一步。此刻,你是否愿意像曾国藩那样,用你的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表面下的奥秘呢?

猜你喜欢